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2015-08-15袁溧余应坤
袁溧,余应坤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158)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记载:“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由此可见,古之圣人治理国家,先文后武、先礼后兵,人文教化的功能已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自古以来,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一直试图从自身学科出发,尝试给“文化”下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可、 令人满意的定义, 但均告失败。“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一般来说,“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 它凝结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能够被传承的意识形态。 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法令制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等。
文化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民族文化,会深刻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化圈。 如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圆心的东方文化圈。 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产生了令世界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的璀璨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本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的人民。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国人就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近年来, 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更是不断地被挖掘出来,跃然于纸上。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限正能量,深深地滋润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造就了今天中华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中华大地数千年的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文化的和合思想、大同思想包含着重要的普世价值观,内可以“修身”、“齐家”,外可以“治国”、“平天下”,把政治管理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国际上,汉语热、中国文化热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中文现在成为美国大学的热门课程;推广汉语,英国人从娃娃抓起;还有各地建立的大批孔子学院,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旗袍、武术、美食、京剧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载体,无不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文化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
在国内,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态度不温不火,大多数时间是束之高阁。 近年来, 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受到追捧, 国内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从根本上讲, 还是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当代社会独生子女政策下,很多青少年被娇生惯养成了“小皇帝”,这些“公主”、“少爷”们往往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感受。 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重视道德教化,传统教育可以交给孩子们科学知识但教会不了其为人处事,以优秀传统文化弥补当代教育的不足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所以《弟子规》、《三字经》等文化经典著作被重新审视,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道德修养
当今社会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我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相称的社会现象,如由“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引申出的社会信任危机及道德败坏问题;由“大头奶粉”、“毒大米”、“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打蜡水果”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诚信的缺失与道德的滑坡。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被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头浪尖,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强调与重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均得到了巨大发展,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比,当前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应因时代变迁而废弃。 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在社会上形成讲道德、讲诚信的风气。 温家宝总理也曾指出,“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才能止住道德的滑坡。 ” 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基础, 树立社会道德基本规范, 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它既是一个民族的内部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 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消亡,必将造成民族凝聚力的极大消弱,从而导致国民心理的崩溃,最终造成国家和民族的名存实亡。 所以,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完整性和传承性,才能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安全,进而达到国家的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国际大背景下,信息化、网络化已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世界各国间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人们越来越把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使得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据统计, 牛津字典中源于汉语的借词有一千条之多, 涉及饮食、风俗、文体、服饰、人物等各方面,如饺子、炕、功夫、武术、旗袍、孔夫子等,但我们依然不能放松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 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要把浩如烟云的古代文明尽收囊中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并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三、当前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教给人们为人处事之道。 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完善人格的重要保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们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当前, 学校教育过分功利, 偏重专业知识传播却忽视文化建设;家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其所能传授的文化修养也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物欲、金钱欲在当今社会上的风靡,青少年们很有可能会迷失其中,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面的文化陶冶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影响其一生的宝贵财富;负面的文化冲蚀则会扭曲其三观,影响其自身与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教育部下发文件亦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思想品格要得到升华, 必须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自觉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只有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才能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础, 校园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大学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创造者。
结束语: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 多元文化及其价值观等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文化体系,影响着我们的三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继承和发扬。
[1]周萍.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1,3(1).
[2]邵夏龙.信息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04.
[3]马保平.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6).
[4]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