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异的结局——近代中日留学教育探微
2015-08-15孙增德
孙增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山东 青岛 266071)
面对近代以来“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和日本政府都做出了正确的救亡图存的选择,那就是派遣留学生,向西方寻求真理。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迥异,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比日本第一位留学生要早十九年,可惜的是中国政府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却晚于日本十年。中日两国政府派出官费留学生一事的运作快慢,反映出19 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面对西方列强叩关,谨慎恐惧的态度以及面对西学和现代化欲拒还迎的程度。中国虽经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两次机遇,始终未能换来真正的发展良机,清政府终于倒台,中国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漩涡里;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留学生们大展所长,迅速步入现代化,成为可以与欧美诸国抗衡的唯一亚洲国家。
一、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背景比对
中日近代留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于被动应对外族侵略。鸦片战争第一次让中国人尝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也见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但是清政府并未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表示。真正引起清朝官方重视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败,船坚炮利于之有切肤之痛,继续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被迫允许公使驻京,欧美各国使节此后在卧榻之侧,清政府坐立难安。在对付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靠洋人的洋枪洋炮才镇压了起义。由此清政府终于体会到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武备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师夷长技以自强”。由于国内办学受社会风气、信息闭塞等诸多限制,“即使仿循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若不前赴西厂观摩考索,终难探制作之源。”[1](P378)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要。有鉴于此,清政府先后作出向美国、欧洲派遣留学生的决定。
反观中国近邻日本在19 世纪中叶以前,一直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日本政府认识到,若想避免重蹈中国的覆辙,只有求学海外,增强国力,才能抵御侵略。而且日本当时亦是内外交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也把目光对准了日本,俄、英、法、美接踵而至,叩开日本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划租界、开洋行、建兵营。国内矛盾日益激烈:倒幕运动风起云涌;下层武士不安其位;农民起义接二连三。面对如斯困境,1868 年明治维新拉开序幕,明治天皇提出“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以“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为手段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日本政府破陈出新,“求知识于世界”、“教育为本”,大刀阔斧地对教育进行改革,制定政策,掀起全国出洋学习的高潮。
二、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理念迥异
由于中日文明同宗,近代所处大环境相似,对西方文明都经历了由排斥到接受的过程。但是,由于民族性格、文化心态迥异,中日留学教育理念萌芽的时间早晚和深刻程度不同。
清政府始终不认为自己有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而着眼点只是在西方列强纷至沓来的环境下如何自保的现实问题。对整个留学教育始终没有清醒的、长远的认识。“中体西用”的留学理念,使得留学目标狭隘,目光短浅,思维僵化,功利性强,不利于留学生作用的发挥。在中国,中西学术间的主辅之分、本末之别壁垒森严,留学生无法突破“中体西用”的限制。清政府希望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培养既具备封建伦理纲常,又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正是这种固守“中体”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传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留学生向西方学习的浅尝辄止,使留学教育举步维艰。留学生们要么禁锢在中体的范畴内,逆潮流而动,成为不合时宜的落后分子;要么突破中体的藩篱,成为与清政府对抗的新生力量。因此清政府的希望落空。坚守“中体”与学习西方,无疑南辕北辙,一定程度上既阻碍了留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留学成本,并加剧了政府与留学生之间的对立倾向。
与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被动与消极相比,日本则是主动的、积极的。维新伊始,明治政府就派出庞大代表团去欧美学习,先后访问十几个国家。对西方的科学文化及政治制度、教育、法律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制定了“文明开化”的国策。不仅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连其政治制度、思想风尚、风俗服饰和生活方式也都逐渐引进。在留学科目和专业结构的安排上,明治政府也较之清政府更加全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一应俱全。明治政府在1870 年颁布《海外留学生规则》[2]中,明确提出派遣留学生要“使之通达欧美国体、政治、风俗、人情,研究其制度、文物、学术技艺及其他百科”[3](P201)。正是这种多样化的留学目标、灵活性的管理方针,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留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强于同一时期的中国。
日本“和魂洋才”的留学指导思想具有兼收并蓄的意味。表面上看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类似,实则迥异。中体西用强调的是中学主体的不可动摇,和魂洋才的主旨则在于东西方思想的融合。和魂洋才促使日本全面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并相信能与日本文化有机结合。日本全面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但根据日本的国情有所取舍。日本具备而中国欠缺的是“文明开化”的口号。在文明开化的大力号召下,日本大胆输入西方的文化和制度。
三、中日近代留学政策之优劣分析
一国有一国之国情,因此留学政策的制定无法脱离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而去空谈,那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势必不能长久。它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令行禁止,一以贯之。而清末留学政策失误恰在于此。清政府没有把留学定为一项长远和经常性的制度。
近代留学史专家舒新城总结道:“六十年来的留学政策可以说是无宗旨的政策。……派遣时并无一定的目的,既不问国内需要如何,也不规定学生应习的科目,完全为一种盲目的举动而已。……举国以派遣留学生为要图,但始终无人能确切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大批地派遣,更无以将此政策为全盘的筹算,预计其结果如何。”[4](P219)
清政府没有把留学提高到国家求存图强的决策高度。他们派遣留学没有思想基础,也没有任何相应的准备。他们虽然已经注意到“西学”的重要,但他们眼中的西学仅限于“技术”层面,亦即船坚炮利,他们认为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只有船炮不如人,只要将西方的造船造炮技术学到手,中国便可制夷自强。清政府绝不能容忍留学生全面西化,更不能容忍他们领导中国的改革。
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日本政府,日本政府一开始就将留学教育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从1870 年开始派遣留学生到1872 年,留学人数年年递增,但资质审查不严格,留学生质量有所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新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于1871 年2 月制定《海外留学规则》[5](P700-702),这在日本近代留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该规则的内容看,日本政府向往西洋文化的开放式态度和价值取向。
在日本,留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发展之初就注重颁布法律来确保留学教育的成效。明治维新推行之初,便注意颁布法律,着手建立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日本在发展留学教育的时候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日本政府对留学教育有长远的规划,充分认识到留学教育的重要性,即便当时财政紧张,亦不惜拿出重金用于留学生的派遣,并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四、中日留学生的选派标准差异比照
留学生的选拔标准不同,也会导致留学效果的差异。起初,清政府对官费生的选拔标准都很宽泛,往往只注重个人品格,仅是“心术端正、品质朴实”之类,自费生更是不限资格。学部成立后,清政府才重视选拔标准,1906 年学部颁布《通行各省选送游学限制方法电》[6](P72),1908 年学部规定游学生应具备中等以上学历才可入日本高等或专门学校学习。1909 年的选派庚款留美生的标准才算是严格。
与此相反的是,日本自派遣留学之初就很重视留学生的选拔标准。幕末派出留学生时就已注意出国者的身份,1866 年开始对留学生进行选拔考试。明治时期则更不必说,其标准更为严格,曾出台了多个规则对留学生的资格进行选拔,法规内容一应俱全,不仅包括留学资历,还包括了详尽的管理制度、归国考试制度等,保证了日本近代留学教育的高质量。
日本政府为公派留学生考虑得很周到,与留学生签订合同,规定其学习期限、学习科目和回国后的服务年限,更重要的是为留学生把工作安排妥当,待遇从优。留学生回国后,先要向文部省报道,提交留学期间的情况汇报,并参加学习能力检测考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然后再安排工作。因此,日本公派留学生中的大部分人,在回国后大都能人尽其才,回国后都担任了东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教授或政府部门的重要职务。
近代中国留学,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实用技术,对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涉足很少,对西方社会科学更是不屑。庚款留美时,“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3](P195)相比之下日本政府眼光长远。早在幕末时期,日本留学生所习科目就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明治维新开始后,留学科目就更加宽泛,对西方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都是未成年的幼童,出国前尚未经过专门训练,学业基础差,于深造颇有难度。据容闳回忆,招考第一批30 名幼童时,考试科目仅是“汉文字之读写”,学过英文者,也只进行一些基础性考试。[7](P12)当时民智未开,风气保守,视国外为“蛮夷之地”,自然不愿子弟背井离乡。
日本留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中国的学生有优势。日本留学生使命感强,由于选拔严格,日本留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自然也比中国留学生好。而且有一部分是政府官员,他们在国外完成了留学生的任务,回国利用自己的职权与优势,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日本政坛带来新鲜活力,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堪称日本社会改革的中流砥柱。相比之下,中国的学生没有这种权力和环境优势,他们学到的先进西学也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发挥作用。
五、中日近代留学绩效差异
留学生作用的发挥受到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即留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一是客观方面,即留学生的任用政策和客观环境。虽然很多晚清留学生得到重用,但更多的人还是被冷落。彼时的中国,官本位思想盛行,留学生回国以后若想工作还须有人推荐。即便参加留学生考试也不过是得到进士衔,等待分配官职,对待新型人才,却还使用旧时选拔方式,没有与时俱进,根本无法学以致用。大批留学生“多散处无事,饥寒所迫甘为人役。上焉者或被外国聘往办事,其次亦多在各国领事署及各洋行充当翻译。”[8](P3824)留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报国无门。
相比之下,日本的留学生则幸运的多。日本留学生除在许多行业中起着骨干作用外,还参与了国家体制的重大改革。他们求知于异域,如饥似渴地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和制度,回国后主持日本社会的维新变革,大刀阔斧地对日本封建社会进行改革,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日本留学生不仅成为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者,而且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谋求科学技术的创新,直到最后游刃有余地运用先进国家的技术。他们积极地担当起教育新人的职责,培养了众多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他们积极为国家各方面的民主制度建设出谋划策,对巩固明治维新的成果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日两国都举行过归国学生考试,不同的是,清政府根据考试成绩给予官职,而日本没有将这两者挂钩起来。中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抱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日本留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热情和使命感去学习,没有太多的束缚,学到的东西反而更多,回国后也更容易学以致用。
清政府对归国留学生的任用主要是委派在工矿企业等部门,留学生开设的学堂也只是教授西方的实学,没有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进步思想开展积极的宣传,也正因此,他们对国家真正的变革和复兴影响有限。
总结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本来被寄予厚望,可惜结果却是南辕北辙。清政府在内外交困、财经危机之际,不惜耗费巨资推行留学教育,“师夷长技以制夷”,希冀振兴日薄西山的专制王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对西方不可谓不积极。然而,因为专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天然对立,使得正是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晚清先进人士,在辛亥革命中作了清政府的掘墓者。受清政府鼓励的留学群体最终却将清王朝亲手终结,令人喟叹。晚清留学事业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旧难以两立的内在困境。近代的留学教育展示了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博弈的艰难过程。
当然,近代日本的留学教育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盲目、肤浅、照搬照抄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战胜了中国和沙俄两大近邻以后,日本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而外国人也对日本刮目相看,果然,所谓崇外卑内主义渐成陈迹,代之而起的是大和民族的优越感,乃至称霸东亚、争霸全世界的军国主义狼子野心。
日本的指导思想“和魂洋才”也有问题。所谓和魂就是神道,说日本是神赐的土地。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万世一系。因此日本和日本人是特别优越的。这同中国的天朝思想、华夷之辨其实如出一辙。
但是毋庸置疑,日本的近代教育是成功的,开放的留学教育带来一个崭新的日本,清政府却在留学生的参与中走下政治舞台,这一点不容置疑。
[1]张侠.清末海军史料[M].海军出版社,1982.
[2]尾形裕康.日本教育通史研究[M].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
[3]吴式颖,阎国华.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中华书局,1928.
[5]内阁官报局.法令全书[M].东京:博闻社,明治20 年.
[6]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李喜所,刘集林.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8]朱寿朋编,张静庐等点校.光绪朝东华录[M].中华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