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探讨
2015-08-15唐柏林张淑芳
唐柏林 张淑芳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根据教育部人事司2012 年1 月统计,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134.31 万人,其中35 岁以下教师为62.07 万人, 约占总人数的46.21%[1]。由此可见,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力军,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说:“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和谐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在这种社会变革和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在职称改革、工资改革、住房改革、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等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既面临许多机遇,同时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在面对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重任务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由此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应该说,适度的压力能够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但过度的压力不仅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学校未来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关系到高校能否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问题。为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因素,我们认为社会、政府、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都有责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求有效的解决措施,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度过变革期的心理危机,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一、建立良性社会支持体系是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客观要求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社会对其期望值比别的行业大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师也是人,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不足,全社会应该给予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条件。为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从社会层面上,一是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社会氛围。切实重视他们的事业,切实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代表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纵览国内外历史和现实,真正尊重知识的社会,才能真正尊重教师,而高校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尤其是在现代化变革中的中国,需要一种尊重知识与正义的社会氛围的建构,高校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二是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适当增加教育投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着力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处理教师业绩和取得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呼吁全社会切实关心和支持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让他们在一个被爱和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能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需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教学、教研中,推动其业务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将教育教学视为一种事业而积极追求。
二、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缓解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改革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侧重满足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和业绩评价体系中,要着力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合理、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的需要顺序依次为:职称和学历提升、进修提高、住房改善、经济收入。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具有精神文化需求优先,创造成就需要强烈等特点。所以,高校领导应针对青年教师需求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重视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就感,重视他们的自尊和荣誉需要,为其成长成才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在待遇、荣誉、竟赛、职称评聘等方面制定和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相对有利的经济、教学、科研的环境。从基本生活条件方面尽量满足青年教师的基本需求,稳定队伍,使他们安心教育工作,并在献身教育事业的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其次,要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为他们创造实现人生价值条件。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高校要关心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激励广大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高校应该在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初培训和职后的再教育进行整体的设计,强调职业发展的连续性,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化进程。青年教师,特别是适应期的青年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熟悉业务、适应教育教学科研情况和提高自身学历,减轻他们被匆忙推上讲台并委以“重任”时产生的心理压力。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强化岗前培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他们做好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健全培训机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业务技能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增加教师间的交流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或提高学历等。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对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和激励性机制,对青年教师的努力进行积极反馈和表彰。发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有研究表明,来源于学校的关怀和支持,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是特别有效的。
再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效释放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环境能改造人,环境能陶冶人,什么样的环境培育出什么样的人。而青年教师的心理和谐与否,与学校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任何有伤他们尊严的举动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既是青年教师个人幸福和人格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发挥创造性和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如果一所学校人文环境不好,身处其中的青年教师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学校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推行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发挥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学校的管理者要关心青年教师,注重感情投资,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使青年教师置身其中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创造条件,努力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他们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搭建平台,使每个青年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机会。如果学校领导能设身处地替青年教师着想,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青年教师,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及时沟通与青年教师的感情,多听听他们有什么需要、意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学校管理者和青年教师之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青年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团结、互助、心理相容;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学相长;青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在这样的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就具备了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就有了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青年教师置身其中就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从而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高校青年教师善于自我心理调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缓解其心理压力的内在需要
缓解心理压力,归根结底是心理调适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自身有能力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生活,从心理压力状态中走出来。青年教师在进行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心理压力的客观性。当青年教师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的时候,往往对它有所意识和认识,而这种意识上和认识上的不同,使相同的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压力影响是不同的。因此,青年教师对心理压力要有正确的认识。在认识心理压力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要认识到出现心理压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调查统计表明,大约有35%的教师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其中8%~16%的教师处于心理压力状态。对于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首先从心理上要有一种坦然的态度。特别在高等学校改革的时代,出现心理压力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当然,作为对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青年教师一定要对高校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了解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做到有备无患而不是措手不及。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以适应改革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运用积极认知,避免认知绝对化。运用积极认知,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学会把压力变动力。而有些青年教师在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情绪偏激或陷入低落。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时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抗压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其次,要合理设置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目标在青年教师的有意识的行动中具有启动、导向、激励等心理功能,是积极性的诱因,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最具长期效应的激励措施。当今,国内外的许多组织都在逐步使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管理激励手段,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激励机制中。在高校管理中,合适的目标会给青年教师以期望和激发,从而强化他们的活动动机,规定他们的行为方向,使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充分发挥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因此,青年教师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实际,确立恰当有效、循序渐进、境界较高的个人发展目标。高校应特别重视建立与完善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激励机制,实行权变激励,以满足青年教师的成就需要,激发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工作热情,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再次,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高校青年教师要解决心理压力问题,最关键的还在于本人。只有青年教师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决定青年教师是否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前提。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知识结构,才能培养自己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和宽以待人的精神,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威信,也才能赢得同行和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并从中获得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维持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3]。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自学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上武装自己。主动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并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正确理解和处理各类大学生的特别行为。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活动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减压,放松自己的心情。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他们在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精神面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成长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学校的发展。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更要关注其角色转变中的心理状态,是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责任,也是青年教师应当积极正视并不断加以自我调整的。
[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581.html.
[2]谭东山,欧晓娟.批评的艺术[J].教育艺术,2010(3).
[3]徐高虹.教师职业压力源解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