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山西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5-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山西煤炭转型

刘 晔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转型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常态和规律,是当今世界大势,时代潮流,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众所周知,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自身资源状况、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以及发展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山西转型发展曲折前行,少有实质性迈进,甚至还没有真正破题。过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不加快结构调整,不转变发展方式,不实现转型发展,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对山西而言,转型发展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肃命题。

一、转型发展对山西的特殊性

依托资源禀赋特征和国家能源政策定位,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和支撑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单一化的煤炭开发模式,使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患上了严重的“煤炭依赖症”,“一煤独大”经济结构特征显著。

(一)产业结构重型化

山西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经济格局,工业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大。全省三次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占GDP比重超过50%以上),而工业则集中在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支柱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煤炭更是占到其中的55%以上,呈现超重型格局。山西传统支柱产业都集中在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初级端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极易受到外部市场变化的冲击。

(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以矿产品为主体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出的三分之二以上,附加值低下、产品低级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省GDP总量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左右,而其能源消耗总量却达到4%以上,每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约占全省GDP总量的20%左右。以煤炭为例,据估算,山西每采1吨煤约损耗煤炭资源2.5吨、水资源2.48吨、煤层气10立方米,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达8吨。

(三)资源挤出效应明显

山西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地区,多年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主要是以“煤焦冶电”为主导的能源原材料工业。要实现转型发展,改变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必须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依靠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推出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和发展新兴支柱产业。但由于长期资源型经济的“繁荣”造成了对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所必需的人力、技术、资本等要素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造成这些资源的不足和短缺,从而对转型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如今,“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大大压缩了山西经济发展的延伸空间,引发经济波动,全省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二、山西转型发展历程评价

历史是一面镜子。纵观山西经济发展进程,1978年至1990年间,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1990年为分界点,山西转型发展开始起步,转型脉络大致可分为“经济上新台阶”(1990~1996年)、“经济结构调整”(1997~2009年)和“转型跨越发展”(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不同时期转型重点各有侧重,转型思路既有亮点,也有不足。客观梳理山西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规避制约转型发展的不利因素,为经济新常态下山西转型思路的科学制定提供借鉴。

(一)山西转型发展的经验

山西不同时期转型发展战略均是依据当时的省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各战略承前启后、一脉相承,并不断创新,转型思路和举措有如下亮点。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和结构调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建设,逐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以缓解交通设施建设落后等瓶颈制约。山西以全面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抓手,全方位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不仅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山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载体和平台。

二是针对支柱产业单一、产业结构初级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受能源基地建设影响,山西产业结构重型化、初级化、刚性化特征显著,支柱产业单一,产业结构初级化问题严重。为此,山西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强化传统优势与创造新的优势相结合,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为根本手段,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提升、延伸拉长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双管齐下,着力提高全省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突出比较优势,不断修正资源观与发展观,文化旅游资源得到重视。转型发展初期,山西遵循的是一条“依托煤、开采煤、延伸煤”的产业发展轨迹,以煤为基础,向炼焦、电力、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延伸,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型发展道路,拘泥于煤炭做文章。资源观与发展观较单一、狭隘,没有将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挖掘。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山西逐渐将结构调整的触角延伸到旅游文化资源领域,提出要“依托煤炭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助力山西转型发展,资源观与发展观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二)山西转型发展的教训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山西就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着手推动转型发展,但时至今日仍没有摆脱“市场好时转型没动力、市场不好转型没能力”的怪圈,转型发展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既有发展思路上的误区,也有发展导向上的偏差;既有政府能力建设的薄弱,也有忽略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是对煤炭属性认识不清。煤炭产业转型是山西转型的难点所在。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存在对煤炭属性认识不充分的误区,只单纯地理解了煤炭的燃料属性,对煤炭属性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的重要性未形成清晰的判断,转型发展策略在煤炭加工转换领域“着墨”不多,鼓励煤炭加工转化,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手段较单一,配套性、引领性政策相对欠缺,致使山西煤炭加工转换的先天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煤炭生产利用方式未实现根本性变革,煤炭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

二是忽视了市场导向作用。多年来,山西一直延续了资源导向型的转型发展战略,忽视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市场需求型战略注重不够,未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更新产品结构。在当前全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创新和市场消费拉动的动力转换阶段,全省超重的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形成错位,传统产业增不动,新兴产业上不来,消费终端产品规模小,竞争力差,受结构刚性影响,增长结构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调整,导致全省工业运行的稳定性较差。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转型发展离不开制度转型、离不开政策支持,也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战略管理。山西历次转型发展战略的推行,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保障作用重视不够,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等方面均未做出明晰的规定。目前,政府的管理方式、公信力和执行力存在诸多弊病,促进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全局性、系统性、协作性的转型保障体制尚不完善。

四是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山西转型发展战略在优化市场环境方面发力不足,发展环境欠佳对转型的制肘作用凸现。首先,思想观念落后,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僵化。其次,政务环境不优。以煤炭资源为例,项目审批环节多、不透明,价格机制不完善,行业监管方式落后,使不少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到煤焦领域的寻租当中。第三,服务能力不强。有些部门存在重承诺、轻兑现,喊得多、干得少,上热下冷现象,服务态度呈“金字塔”型(即领导重视、基层忽视)。第四,诚信体系不全。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还需要大力整治。

三、新常态下山西转型发展的新内涵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意味着要对旧常态留下的问题进行纠正、化解,不再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在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的结构优化。因此,新常态对我们而言是新挑战,更是我们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山西着力推进“六大发展”(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努力破解难题,促进富民强省。“六大发展”中转型发展是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针对山西历次转型实践的缺陷,当前形势下,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成为山西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

转型发展是山西实现六大发展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就山西而言,转型发展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即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转型发展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等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领域,包括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创新。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为此,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转型发展,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转型发展,从系统的维度来推进转型发展。具体路径可概括为:观念转型是前提、产业转型是重点、煤炭转型是难点、企业转型是根本、政府转型是关键,其中,市场机制的发挥应引起高度重视。能过上述转型“组合拳”,最终打破“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发展格局,破解“一煤独大”困境,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山西煤炭转型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山西叹五更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煤炭
转型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