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的价值分析

2015-08-15

社科纵横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陇右伏羲乐舞

郭 斌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题,并融合多民族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也可概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民间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民族传统体育体现着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承载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展示了其社会价值作用,比如健身、娱乐、陶冶身心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对中国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习俗宗教等的传播与促进作用[1]。民族体育乐舞是指民间民族传统体育中与音乐舞蹈艺术结合比较紧密的体育文化形态。民族体育乐舞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与民族民间舞蹈交融与共生的产物,是民族地区群众健身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族体育乐舞的社会价值与作用也必将会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而发生改变,因此探索陇右地区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的社会功用价值是实现陇右地区民族体育乐舞的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陇右地区的代表性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

“陇右”作为地域概念,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在《三国志》一书中“陇右”一词已频繁出现,其义大约泛指陇山以西一带地区。陇右地区位于我国内陆黄土高原西部,介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中间。这里东通关中,西连河西、青藏,北接塞上,南达陕西、巴蜀,是我国南北与东西之间文化的交汇处。陇右地域辽阔,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回、藏、东乡、羌、蒙、裕固、满等十多个民族[2]。都能歌善舞加之陇右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西域各国的乐舞、歌曲传入中国,陇右为必经之地,因此陇右地区产生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

二、旋鼓舞的起源与发展

旋鼓舞原本是一种地道的民间歌舞娱乐活动,是陇右地区人民最喜欢的民族舞蹈之一。 旋鼓,天水民间俗称“羊皮鼓”,主要流传于西秦岭山区的武山滩歌、龙泉以及秦安的王窑一带。最初的旋鼓主要用于祭祀神祗、迎神赛社、禳灾乞福、丰收庆典等宗教活动,后来发展为一种自发的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节奏感强,动作技巧高,刚劲潇洒,鼓声清脆而洪亮,富有韵律感。旋鼓舞动作设计灵活多变,击鼓动作技巧复杂,步履腾挪跌宕起伏,旋转奔放,舞步潇洒自如,行云流水。队形变化纵横穿插,聚合开张有序,呈现出丰富多采的表演内容,展示出多种多样的表演套路。每逢过年过节以及喜庆日子,广场上就会云集男女老幼,欢快的跳起旋鼓舞。从2010 年起天水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提升为国家级公祭规格。在这场省级公祭中的《天鼓玄音》篇章大型祭祀乐舞中就是以旋鼓舞为主旋律[3],表达了现代人追远怀祖、感念始祖开天辟地之情愫,体现了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的敬仰之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将这一古老的民族体育乐舞展现在了全国民众眼前,使其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三、旋鼓舞的社会学特征

旋鼓舞社会学特征主要包括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两方面,其中显性特征包括健身性、大众性等特点,隐性特征主要包括传统性、民族性、文化性与教育性等方面。

(一)显性特征

1.健身性体现。旋鼓舞是一种集体操、舞蹈艺术、民族鼓乐等综合因素于一身的民族体育乐舞,实际生产生活,是劳动形式的一种转化,深受群众的喜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旋鼓舞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涵盖健美、运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等方面的内容,对增进人们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2.表演性体现。旋鼓舞是以“自娱”与“娱人”相结合为表演目地的,它的运转可以达到和满足人的情感对“娱”的需求。它强调了人的生命情感的内在冲动,表现民众情感世界。震撼人心的鼓声和节奏是表现大众的审美意识的最佳手段,与舞鼓的动作的结合给人们带来健康的身心娱乐,上世纪80 年代,天水旋鼓逐渐被国内的学者们发现,并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开发,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丝路风情》栏目摄制组搬上电视荧屏,在央视和省电视台播放,电影故事片《追索》 中以特写镜头搬上银幕,《中国民间舞蹈集·甘肃卷》将其作为重要内容收录。这都是其具备重要的表演性价值体现。

(二)隐性特征

1.传统性体现。伏羲文化属于古文化范畴,是陇右地区的典型文化,天水是著名的“羲皇故里”,最初的旋鼓主要用于祭祀神祗、迎神赛社、禳灾乞福、丰收庆典等宗教活动[4],每逢过年过节以及喜庆日子,广场上就会云集男女老幼,欢快的跳起旋鼓舞,在表演气质上充分体现了伏羲文化的传统内涵;体现了当地民族特定风俗与生活习惯,并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予以表达出来将寓意深刻的内涵及文化表达方式渗透到旋鼓舞中,使得其更加具有民俗风情。

2.民族性体现。旋鼓为单面鼓,左手持鼓,右手握锤,用鼓锤不断的敲打鼓心、鼓边,并且用左手及时地摇晃鼓环,边敲边舞,动作张弛有度内容丰富,队形散敛开合变化多样,整个套路动作极富节奏感和震撼力,旋鼓舞汲取了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和特点,舞姿翩跃,步法轻盈,线路丰富。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西北人的剽悍和秦州勇猛的民风。

3.文化性体现。旋鼓舞独特的表演形式,其在精神气质上表现出强悍、粗犷、刚毅、豪放的品格,在表演气质上充分体现了伏羲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旋鼓舞实际上是古代先民们对自己发展的一个回顾,是一长套反应陇右人民经历的展现;是以秦人发祥于陇右牧马而产生的一种生产生活的遗存,体现出秦人亦农亦牧,守卫边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4.教育价值的体现。旋鼓舞作为陇右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从事旋鼓舞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同时,自然雄浑的气势、沉稳豪迈的步伐、坚韧执著的神态和粗犷豪放的品质,也是一种热爱生活、培养积极进取和竞争精神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形式,是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材结构体系,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是对人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旋鼓舞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而“太昊伏羲祭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成为天水各族民众和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结论

1.旋鼓的历史十分悠久,与很多艺术形式的起源一样,它的起源和祭祀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鼓的表演风格看,应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或“傩舞”,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旋鼓的出现可远推到上古,近至夏代。“旋”,古人称天为旋或玄,旋鼓即天鼓,所以在旋鼓表演时鼓手的行走路线模仿蛇行之“禹”步,称为“踩八卦”。“踩八卦”之“禹”步是夏禹祭祖先的舞步,在旋鼓表演中“用莽头”的彩色发辫是人面蛇身的扮相[5]。这也与伏羲的传说人面蛇身有关,因此旋鼓源于祭祀活动是有一定道理的。旋鼓舞是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满足人民心理需求的一种民间艺术,最初的旋鼓主要用于祭祀神祗、迎神赛社、禳灾乞福、丰收庆典等宗教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也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功能。

2.旋鼓舞是原始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的一朵陇右地区的文化奇葩,它继承和体现了陇右地区文化的精髓,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旋鼓舞与宗教不断相互促进、交融,始终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交织状态,可以说旋鼓舞体现了古老的祭祀文化,是集音乐、舞蹈、体育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如今旋鼓舞在不同时期的融合和发展,反映出其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和健身、表演、传统、民族、文化和教育等的价值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价值。

3.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民族体育乐舞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将会突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象旋鼓舞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民族体育乐舞必将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马利亚.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选择[J].2012(2).

[2]雍际春等.陇右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

[3]李振翼.伏羲庙与伏羲文化活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1(3).

[4]马雪莲.伏羲祭祀变迁中的文化内涵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郭斌.天水旋鼓舞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陇右伏羲乐舞
龟兹乐舞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的文教事业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