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要历史经验
2015-08-15张志强
张志强 郝 琦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是指从1935 年10 月19 日党中央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 年3 月23 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在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一共是14 个年头,12 年5 个月零4 天,我们通常称之为延安十三年。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没有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而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和创新,指引我们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
坚定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事业,为建立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宏伟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是延安时期党和人民的唯一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是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灵魂。1938 年6 月,毛泽东为抗日军政大学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用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1](P433)毛泽东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不可能有延安时期的理论繁荣,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仰是延安时期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来自于人民,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强调,只有在革命的实践中,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号召人民,尤其是青年,要在实践中锻炼学习,要拜人民为师。他还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进“劳动大学”,让他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在劳动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延安时期广大革命的青年正是在黄土高原革命的熔炉里,在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实践中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此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延安时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完成了党的建设的“ 伟大工程”,用理论武装了群众,从而使人们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进而为党的理论创新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地总结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所经历两次胜利的经验,吸取两次失败的教训。得出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必须与中国的特殊情况相结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教条主义僵化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把共产国际的决议神圣化,“拿来主义”式的照搬其他国家革命的经验,只能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实际是背叛和侮辱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这否定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2](P742)的科学真理。毛泽东指出:“这种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3](P800)毛泽东旗帜鲜明地反对本本主义,并向全党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口号,在延安整风期间重点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3](P817)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家,就是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而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的人。这些观点充分说明,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破除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极端重要性。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究其根源在于他们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既有结论,而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智慧,破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毛泽东思想。可见,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大力加强党风建设,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
理论创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仅仅靠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是不行的,理论创新必须根植于人民大众、根植于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伟大成就要归功于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归功于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党的建设当做“伟大的工程”,开展了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这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保证。
经过遵义会议对王明“左”倾路线的纠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逐步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此时党的作风比之前在南方王明“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有了根本的好转,尤其是“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3](P796)但是,这不并意味着此时党的建设就没有问题了,党内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党风、作风和文风不正的问题,对这些明显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3](P796)毛泽东还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3](P812)
可见,党风建设的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不加强党风建设,就很难完成理论创新的任务,所以要完成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整顿党的作风。因此,为了提高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的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肃清曾给党带来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残留,为理论创新开辟道路,在20 世纪40 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的最主要任务,在反对主观主义中又重点强调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树立了新的党风。
经过整风运动,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
正如邓小平所所说“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毛主席、党中央的命令,号召,谁不听哪!谁不是自觉地听哪!没有这样的党的风气,我们能够战胜比我们强得多的敌人吗?我们能够在建国以后,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吗?”[4](P45)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党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党的作风建设。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也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道路。
四、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后,就开始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革命任务:“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完成民主革命纲领的实践中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先是在南方经过曲折的探索,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初步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而后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总结此前中国革命经历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进而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成果。
从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成果来看,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就没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续发展;没有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就没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继续发展;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没有毛泽东伟大的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没有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没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论证,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就没有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
总之,正是延安时期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孕育了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也呼唤伟大的理论,中国革命的伟大时代也需要伟大理论作指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延安时期的一系列理论创新。
五、充满生机的时代,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开放的大环境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客观条件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和其外在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也不例外。充满生机的时代,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以及开放的大环境是延安时期进行创新的客观条件。
延安时期的理论繁荣是在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抗日战争为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抗战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打破了以往的分割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抗日救亡使全党全军有了明确的目标,延安整风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延安时期,在抗日救亡的号召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数量和规模有了空前的增加,由刚到陕北的几万人,发展到100 多万,党的组织已经从以前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把各项事业搞的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尤其是红色首府——延安,更是成了人们向往的圣地,成为中国的希望。并且,到陕北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大本营,由于时局的变化,不必再到处转战,这就使毛泽东等一批领导人可以坐下来深入系统地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而进行理论的思考和创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民主气氛是很浓的,包括中央领导在内,许多重大的问题都是经过充分讨论后,才做出重大决策的。各种不同意见和分歧都能够展开讨论,经过争论进一步修正,以便集思广益,形成更加完善的决策和方针。如1937年8 月间,中央若干领导人之间关于华北出兵时间、出兵方向、出兵数量、作战形式等问题,互陈己见,反复交换意见;1942 年10 月至1943 年1 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关于边区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等等[5]。可见,争论不是坏事,从党的历史上看,绝大多数的争论都是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生的争论很多,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党实现了理论的大繁荣、大发展,产生了诸多理论创新的成果。
延安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抗日的需要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各种政治力量都对自己的政策作了相关调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也打破了以往的分割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此时的延安,处于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之中,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延安被看成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不畏艰险奔赴延安,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有25 万多人。第二,中国共产党不仅和国民党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接触与交往,还和各地方当权派、各界社会贤达、各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商讨重大问题,如中国共产党以八路军、新四军名义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 多个办事机构,以便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还订阅了全国各地的三四十种报刊,以此来把握中国乃至世界的脉搏。第四,此时的延安和外国也有很多的交往,一大批外国友人来到延安考察、访问,有的长期留下来工作,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到来认识了延安,了解了延安,报道了延安,奉献了延安,如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白求恩等等。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和美国开展了官方、半官方的交往。如著名的“中国通”欧文·拉铁摩尔、美国政府情报官员卡尔逊以及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赫尔利等都曾是延安的座上客。1944 年7 月至1945 年,美军还派遣军事观察组“迪克西使团”长驻延安,从事军事联络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使得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了解了国内外的局势,把握了时代的大势,从而为进行理论的思考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六、一大批高素质的理论创新队伍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有力保障
延安时期理论繁荣的背后,是有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素质政治教育团队,他们是延安时期做好理论创新工作的有力保障。在这个团队里,党的领袖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往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还抽出精力来阅读大量的马恩原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思考,写出很多不朽的理论著述,其代表人物就是毛泽东。此外,延安时期还诞生了艾思奇、张如心、吴黎平、何思敬和杨松等一批马列专家。正是在领袖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一大批马列专家的努力下,才在全党、全军中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的高潮,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6](P533)可见,一大批高素质的理论创新队伍是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有力保障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7]今天,我们应该从延安时期借鉴经验,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开展理论创新的工作。
[1]毛泽东手书真迹(上卷)[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冯建辉.延安时期理论繁荣的历史思考[J].北京党史,1998(4).
[6]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