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峪河灌区东干渠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5-08-15侯昕悦

山西水利 2015年5期
关键词:支渠渠系末级

侯昕悦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18)

文峪河灌区是山西省十大灌区之一,地处吕梁山东侧,南北长53 km,东西宽11 km,设计灌溉面积3.41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31万hm2。受益区包括吕梁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和晋中市的平遥、介休6县(市),18个乡(镇),196个自然村,总人口46万人。灌区粮食产量占吕梁市粮食总产量的22%,是吕梁市的主要粮食生产区。

东干渠是文峪河灌区四条主干输水渠道之一,下辖支渠六条总长27.03 km,有效灌溉面积0.467万hm2,受益区包括文水县的开栅、凤城、南武、北张、西槽头等5个乡(镇)20个自然村,文峪河水利管理局设东干灌区管理站进行管理。东干渠工程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现已运行40余年,老化失修、损毁严重,加之挖沙取土、城市建设、企业占地等原因,使东干渠上游的一、二、三支渠全部中断,到2002年东干灌区实灌面积衰减至0.1万hm2。

1 东干渠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1.1 骨干渠道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情况

从2005年开始,东干渠实施了四个年度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建设,完成了东干干渠及其所属三条支渠的改造建设,其余支渠已经过可研和年度实施方案立项批复,东干灌区骨干渠道供水2016年前将得到全面恢复,满足灌区灌溉引水需求。目前已全线贯通干渠防渗配套25.7 km,实现了干级渠道供水全覆盖。全面完成东干四支、五支和六支渠防渗配套16 km,东干四支、五支、六支渠有效面积基本得到灌溉。2014年春浇,东干灌区实灌面积恢复到0.233万hm2,占东干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50%。骨干输水渠道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为全面恢复东干灌区农业主产区受益面积奠定了基础,为缩短灌溉时间、节省灌溉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1.2 末级渠系配套建设成效

在对大型灌区干支渠骨干工程进行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建设的同时,国家对末级渠系配套建设实施了政策倾斜。当地水利部门整合灌区末级渠系建设、财政农发、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建设东干四支渠北张节水园区,以东干四支末级渠道配套为起点,推进“最后一公里”建设,逐步建成渠、水、田、林、路配套的万亩节水园区。共改造和新建东干四支斗、农渠道25 km,完成配套建筑物300余座,东干四支渠0.12万hm2耕地得到适时灌溉。2013—2014年春浇,渠道行水时间比改造前缩短1/3,浇地人工比改造前节省1/2,各村浇地时间普遍比往年减少3~7 d,项目区年节水量约75万m3。东宜亭村200余hm2面积每公顷平均增产粮食3000 kg,农业增收效益120万元。以一村折射东干四支恢复和改善面积全部,农民每年增产和节支效益达1500万元。

经过5年的努力,文峪河灌区东干渠实灌面积达到0.233万hm2,为设计有效灌溉面积的50%,其中东干四支渠控制面积0.12万hm2末级渠系基本配套,实现了节水灌溉,其他支渠控制面积的斗、农渠尚未得到改造配套,全面恢复东干渠受益面积,实现全面节水灌溉任重道远。

2 主要成效

2.1 立项依据效益优先原则,形成了集中连片格局

末级渠系配套、小农水工程由政府部门主导,也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在项目立项、设计阶段,多方征求项目区乡、村群众意见,以实用为先。一是末级渠系配套等农田水利项目在骨干渠道已经过节水改造、水源有保证的下级渠道进行;二是优先恢复多年中断灌溉的原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三是项目承载村人均水浇地在0.067 hm2以上,农民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重视程度高;四是集中连片,建一片,成一片,严格控制半拉子工程。东干四支渠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成的北张片节水园区,实现干支斗农四级渠系全面配套,区域内农业、林业、农发项目相继投资建设了部分田间道路、林带和管灌工程,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格局。

2.2 政府推进、群众认同,形成了节水灌溉习惯

末级渠系配套和小农水工程建设,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涉及占地和树木砍伐等协调工作,村委会都能够自行妥善协调解决,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实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和受益。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保证了农民土地收入的稳定、增产,田面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项目区内土地平整,畦埝成块,灌溉季节轮灌续灌井然有序,渠系和田间水利用率分别达到0.6和0.85,节水效益明显。

3 存在问题

3.1 自筹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能按设计完成

末级渠系配套项目均要求市县配套和村自筹投资,项目实施多年,市县配套和村自筹资金到位率不达10%,形式部分渠道“半拉子”工程。

3.2 规划设计不统一,影响项目效益

小农水工程项目投资分别通过地方水利部门、大中型灌区、财政农发部门、土地部门、农业部门下达。多渠道投资和各部门之间沟通的缺失,导致规划设计不统一,有的项目建在了上级渠道尚未配套的下级渠道上,用水保证率低,投资效益大打折扣,甚至没有效益;有的项目灌溉面积不大,却配套建设了大断面渠道,造成了国家投资的浪费。

3.3 建后管护缺失,影响工程使用寿命

骨干渠道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初期投入使用的渠道已有损坏,灌区只能对严重影响运行的渠段从水费中自筹一部分进行维修。斗农渠以下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是村集体,国家投资建设后,归村集体使用,但维修养护机制没有建立。建后管护的缺失,势必影响项目工程的使用寿命。

4 发展建议

4.1 建立农田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长效机制

中央投资的农田水利项目,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比例由40%降为30%,地方政府应强化农业倾斜政策,严格落实地方财政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让广大农民群众知情,确保中央下达的农田水利项目按计划完成,如期发挥效益。

4.2 建立各涉农部门农田水利投资项目协商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整合和统筹多渠道项目投资,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在项目立项阶段建立会商制度,由项目主管单位牵头,与水利业务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对农田水利项目竣工验收移交使用后的效果进行后评价,以制度保证国家投资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序、高效、切合实际。

4.3 建立农民群众参与和监管机制

斗农渠及其以下的农水工程建设,由不同渠道的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大多执行“四制”管理,在项目立项阶段增加征求乡、村和农民群众代表意见环节,建设阶段增加农民群众代表参与监管的环节,为项目竣工验收、移交和使用管护奠定基础。

4.4 落实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行管养分离

在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已落实公益性部分人员经费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加快落实国家所有的灌排骨干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

在维修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灌区组建专业的维修养护机构,实行管养分离。以专业化、社会化的模式建立骨干渠道日常维修养护机制。

4.5 完善农水工程建后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农水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将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移交村集体,由村集体组建专业养护队进行管理,维修养护费用由村集体筹集,清淤等日常维护经费以灌溉面积分摊,从浇地水费中提取,较大的维修养护由“一事一议”筹资完成。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滞后于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状况,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增加,“最后一公里”的突出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进程中,灌区要充分发挥贴近土地、贴近农民和专业管理的行业优势,全面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受益区内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支渠渠系末级
东支渠灌区存在问题调查及治理措施浅析
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影响的渠系水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受防渗标准影响的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问题探讨
末级压出室水力结构对多级离心泵水力性能的影响
运载火箭末级离轨控制策略优化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元阳梯田典型灌区渠系结构特征
超临界机组锅炉末级过热器管爆管分析
青州张庄灌区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分析
DF100A发射机末级电子管的计算与分析
渠道流量及流量分段的计算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