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珍贵用材树种绒毛番龙眼的育苗造林技术

2015-08-15裴艳辉杨德军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用材龙眼绒毛

邱 琼,裴艳辉,杨德军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云南普文 666102)

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Bl.)Teysm.etBinn)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常绿大乔木,云南特有的优质珍贵乡土用材树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其生长快,材质好,抗病虫害能力强,是高档家具、室内豪华装修、建筑、胶合板及军工的优良用材。云南省是国内绒毛番龙眼的特产区[2],在勐腊、景洪、沧源、耿马、镇康、河口等县分布比较集中;在勐海、金平、屏边、元阳、绿春、江城、马关、麻栗坡、双江等县也有分布。作为滇南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人为的滥砍乱伐造成该物种濒危,属于渐危种[3]。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本树种,对该树种苗木培育及造林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以期为该树种的保护和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旱季换叶),树高可达40 m,胸径达1 m以上,具板状根。树干通直、圆满、分枝较高。树皮暗红褐色,隔年枝褐色,幼枝绿色,有沟槽,密被黑褐色茸毛。奇数羽状复叶,薄革质,对生或近对生,长矩圆形,小叶11枚~19枚,长6 cm~16 cm,宽3 cm~5 cm,先端渐尖,基部浑圆,边缘具疏锯齿,羽状脉17对~28对,基部一对小叶卷缩而似托叶,包于大叶柄,叶脉凸起,被褐色绒毛,小叶柄极短。花序顶生,总状再排列成圆锥形,长20 cm~30 cm,花轴有沟槽,密被褐色绒毛,花瓣5枚,雄蕊4枚~5枚,子房倒心形,两室。果有两个,分果爿,一般只一个发育,种皮除顶部外,为胶粘质假种皮被覆;果椭圆形,长2 cm~2.2 cm,宽1.5 cm~2 cm。每果有1~2粒种子,种子椭圆形,褐色,长1 cm,宽0.4 cm。

1.2 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绒毛番龙眼为云南的乡土珍贵用材树种,在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勐腊、景洪、金平、屏边、河口、元阳、绿春、江城、耿马、沧源、镇康等县,其垂直分布在西双版纳州为600 m~1 250 m;红河州130 m~1 000 m;临沧地区500 m~1 200 m。多为散生或沿沟谷呈条状分布,在临沧地区形成以绒毛番龙眼为优势的群落。这些分布区属热带和准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9.0℃~24℃,最冷月平均温11℃~16℃,极端最低温﹥2.1℃,≥10℃的活动积温6 500℃~8 000℃,水热系数1.5~3.4,年降雨量1 200 mm~2 200 mm,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土壤为砖红壤性土、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淋溶腐殖质碳酸盐土,以及河岸冲积沙壤土等。

2 苗木培育

2.1 种子成熟特征

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当绒毛番龙眼的果壳由红转紫,假种皮乳白色易剥离时即表明其种子已经成熟,即可进行采种。在西双版纳热带树木园里绒毛番龙眼种子的散落期为7月下旬至8月底。

2.2 种子采集与贮藏

2013年8月6日,在树木园里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28a生绒毛番龙眼人工林作为采种母树,采种方法是在母树下面捡拾果实。新鲜种子千粒重为2126g,每千克纯净种子有470粒,发芽率达95%以上。由于绒毛番龙眼种子发芽很快,有部分种子还在树上时就已经发芽,属于典型的顽拗性种子[4],种子容易失水,不宜久存,宜随采随播,若长途运输需混以湿沙贮藏。

2.3 种子处理

把收集好的果实堆放3d后挤压,使果皮破裂。将覆有假种皮的种子在筛子上搓擦或拌细沙搓擦,放入水中淘尽杂质,得到纯净种子。拣出搓烂等坏种子后,将种子直接播入容器内进行培育。

2.4 容器育苗

容器苗与裸根苗相比,具有造林成活率高、造林时间长的特点,容器苗具有完备的根系,种植后且无缓苗期,从而延长苗木的生长时间。由于绒毛番龙眼种粒大,易发芽,考虑到节约成本采用了直播容器育苗。

2.5 容器基质配制

育苗基质采用79%森林表土+20%火烧土+1%复合肥,3者充分拌匀后装入容器,也可采用热区腐熟的咖啡壳+牛粪轻基质[5];容器规格为12 cm×16 cm的黑色塑料营养袋。装袋要求装满装实,否则浇水时容器口易反卷,造成浇水困难。置床时要求袋与袋间要靠紧,摆放整齐、高低一致,每行15袋,四周用土压紧,以保水保温。

2.6 播种

2013年8月8日,将容器基质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13年8月9日采用点播的方法进行播种,将削尖的筷子插入容器中央,左右摇动形成一个小洞,深度刚好与种子的大小基本一样,然后将种子的胚端向下放入洞内,用筷子轻轻在洞边上覆土,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宜。种子播好后立即浇透水。苗床搭建小拱棚,覆盖薄膜和遮荫网。根据基质水分情况确定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2.7 苗期管理

2.7.1 芽苗管理

播种3 d后种子开始发芽,约7 d后子叶展开长出第一对真叶。中午温度较高时,打开拱棚两头通风透气。当90%以上的种子长出第一对真叶时拆除拱棚上的塑料薄膜。

2.7.2 苗期管理

在出苗整齐后,控制浇水的次数,视基质水分情况确定浇水。每隔30 d浇施0.5%的氮磷钾等比复合肥,施后立即用清水喷洒叶面,以洗去叶面上的肥料,避免肥害。出圃前1个月停止施肥,控制水分,提高幼苗木质化程度。加强苗床管理,定期除去容器内、床面、步道上的杂草。在培育过程中,为防止苗木根系穿袋,每120 d搬移容器1次。出圃前1个月进行炼苗,每天早晚各打开遮荫网2 h,5 d后每天逐步增加1 h,直至苗木全光照。

2.8 苗木出圃

在所培育的8 800株270 d绒毛番龙眼容器苗中,随机抽取100株测定苗高和地径两个主要生长指标,经统计分析得出苗高≥35 cm,地径≥0.40 cm时,选择生长健壮,顶芽生长饱满,苗木茎部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出圃造林。

3 造林

3.1 造林地选择

选择海拔为500 m~1 300 m,土层厚度在80 cm以上,土壤为砖红壤,水热条件较好的立地作为造林用地。

3.2 造林地清理及整地

在2013年11月~12月,采用全面清理方式开展造林地的清理工作,即全部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和杂草。清理过程中要求伐桩不得高于15 cm,伐倒的杂灌木归堆烧除。整地采取穴状整地方式,即在种植点上挖穴,穴状规格为40 cm×40 cm×40 cm,挖穴时将表土与心土置于穴两侧,风化半个月回塘,先回表土,再回心土。

3.3 造林密度

绒毛番龙眼作为珍贵速生用材树种,以大径级用材为培育目标,造林密度(株行距)采用:1 650株·hm-2(2 m×3 m)。若以小径级绿化苗木为培育目标,可采用2 400株·hm-2(2 m×2 m)。

3.4 定植技术

2014年6月22日进行造林。当时雨季开始,已下过多场大雨,土壤湿润深度已超过30 cm以上。定植时先去除容器,轻拿轻放,不要松动容器内的基质。将去除容器后的幼苗放置在事先挖好的小穴(深约15 cm)中间,边回细土边压实,后再回细土覆盖,所覆细土要高于苗木根茎部2 cm~3 cm。

3.5 幼林管护

幼林郁闭前主要开展松土除草、追肥等日常管护。2014年8月和11月共除杂草两次,以后的每年5月、8月、12月各除草1次,5月松土1次,连续3 a,至幼林郁闭。结合每年5月松土除草每株追施等比复合肥200 g,采用环形沟施法,沟距离植株基部30 cm~40 cm,沟深15 cm,施后及时覆土。

3.6 病虫害防治

3.6.1 叶枯病

育苗过程中偶见叶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移栽后的遮荫期,病斑直接产生于叶面上,初期为灰褐色,后为灰白色,中部产生黑褐色的霉状物。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苗木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引起的。防治方法应以预防为主,每隔15 d~30 d喷施一次波尔多液或5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发病期及时清除病叶,已发生病害时喷65%可湿性代森锰锌600倍液。

3.6.2 食叶害虫

定植后半年发现有金龟子食害叶片。采用90%敌百虫1 200倍倍液喷雾,效果较好。

4 结语

绒毛番龙眼树形高大,四季常绿,叶形独特,具板根,可作为优良的庭园绿化树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78年在西双版纳普文进行山地造林试验[6],通过36a的实践证明,绒毛番龙眼树种生长速生,干形优,抗病虫害能力强,材质好,可作为滇南产区的重要工业用材和民用材树种进行推广种植。通过多年努力,现已在西双版纳景洪、勐腊;景谷县、孟连县推广种植330 hm2以上,生长表现良好。随着市场对珍贵用材需求的日益旺盛,作为乡土速生珍贵用材树种的绒毛番龙眼发展前景较好。

[1]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主要造林树种[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文彬,殷寿华,兰芹英,等.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生态特性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2,22(5):408~412.

[4]闫兴富,曹敏.光照对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2008,30(2):183~189.

[5]邱琼,姜远标,杨斌,等.不同育苗基质对绒毛番龙眼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4,33(2):67~69.

[6]云南省林科所.热区造林树种研究论文集[G].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1~12.

猜你喜欢

用材龙眼绒毛
猫笔
龙眼鸡
关于建筑材料检测和质量控制的探讨
造林绿化用材、观赏树种适应性研究
买龙眼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6月龙眼市场监测分析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压花作品欣赏
DNA甲基转移酶在胚胎停育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