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学生理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探究
2015-08-15张厚品
张厚品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淮南市232001)
笔者从多年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高中学生学习数学远不止满足于学会解题、做对答案、归纳技巧,更要重视对数学本质的思考、体会数学思维的发生过程,尤其是学会对数学问题的提出。
一、数学问题概述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育界似已成为尽人皆知的“至理名言”,每一个数学学习者都可以从中体味出几分道理。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在《数学的心脏》一文中指出:“诚然,没有这些(指公理、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组成部分,数学就不存在;这些都是数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数学家存在的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
也许有人会认为定义、定理、公式、公理是数学的核心,而问题不过是对它们的应用与巩固,这大体是从静止、片面的观点出发,只看到现存的数学。其实,数学的产生及发展都是为了回答人们提出问题的需要,是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在向数学输送着“新鲜的血液”,促进着数学的“生长与发育”,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二、促使高中学生理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探析
对于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理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数学教学有什么作用呢?显然会直接影响我们会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如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启迪学生真正的认识数学上。我们认为既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高中学生从高一上学期刚开始接触高中数学开始,就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掌握数学解题技巧上;那么数学学习的核心就应该是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数学意识,进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正如波利亚指出的:“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可以认为,假如把任何计算练习和有待于证明或研究的定理都列入‘题’之列,假如把建立所研究的数学概念的各种特征,并且从中选择出能说明概念的特征也都称作‘题’,也就是说,更加广义地理解、‘题’这个术语,”,那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就既不会被歪曲为“题海战术”,也不会成为热衷于钻牛角尖搞繁琐无味的“解题研究”的人的挡箭牌,而“学习数学在于解题”这句话就不言自明了。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涉足到解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解题活动不仅指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问题”引导学生。首先学会对问题条件的质疑、对问题解决过程所存在问题的发现、问题解决后所衍生的问题。事实上,解决问题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在解题的三个环节中都会涉及到。好的问题提出,不仅对原本问题的拓展、升华,更能对学生是一种数学情趣的宣扬,是对数学课堂进一步的优化。
八十年代全国高考中出了一道立体几何的计算题,考生几乎全部都按条件逐步算出了“结果”,却有一位同学指出:按已知数据给出的空间图形是不存在的,因此,题目错误。这是质疑问难发挥作用的典型例子。善疑勤问,有助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晰起来。屡见不鲜的是,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原来当他把问题以“简缩形式”存在的内部语言整理为“开展的”具有逻辑结构形式的外部语言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但同学们对有疑而提出问题,须经历一番自学并思考的过程,才有可能。宋朝教育家张横渠说过:“在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张横渠认为,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容易,而自觉无一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因为未曾学,虽有疑难亦不知道。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也是符合一般学习心理过程的。如此说来,我们可把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解剖为“学——思——疑——问”这四个必要的环节。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怪乎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批评道:“孩子们上学时像个‘问号’,毕业后却像个‘句号’。”
鉴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每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每一堂课,是否让学生在问题的艺术天堂中享受到数学无穷魅力;对于每一个高中同学来说,是否要经常扪心自问一下:“今天我问了吗”、“今天我发现问题了吗”、“今天的问题解决了吗?”,让每一个同学在数学学习中永远作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