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角度看心理失常者的归因和推论——基于《狂人日记》的例析
2015-08-15胡荣华
胡荣华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
一、引言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5月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文小说。小说中的13则狂人的日记按照心理事件的顺序排列,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心理失常后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切实际的臆想。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篇《狂人日记》对心理失常者模拟得十分真切和详尽。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P432)根据鲁迅先生的序言,狂人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他得了“迫害狂”的心理疾病。狂人所罹患的“迫害狂”,现代医学的命名为“类偏执狂”。在形形色色的精神病类型中,它是“最少变化而性质是最纯一的”。所谓“纯一”是指它的主导症状,也可以说唯一的症状就是“原发性妄想和继发的妄想式的解释”。[2]日记中狂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处处体现着超常规性,这与狂人的超常心理是密切相关的。从本质上来看,超常规的语言现象,大多数都是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往往是说写者的超常规心理状态的一种产物。[3](P184-191)
在病态心理的作用下,狂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多不符合实际。狂人为了使自己的认识合理化和系统化,对原发性妄想进行了主观错误归因和多重引申推论。借助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理论,可以清楚地认识日记中狂人的语言和心理之间的关系。零度偏离理论可以说是一种高深的理论,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常识,是人所皆知的。物理、文化、心理、语言四个世界中都存在着零度和偏离这既对立又联系的两个方面。[4]零度是用来描写“正常的”“规范的”“中性的”话语修辞状态,而“偏离”则是用来描写对零度的违反状态的。[3](P191)正常心理状态为“心理零度”,一切个别的对正常心理状态的违背都叫“心理偏离”。
从语言结构上说,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5]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在狂人这里体现着明显的超常规性。人类的心理机能和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是交际活动的基础。[6]话语中的超常规现象,都可以从说写者的心理状态中找到原因。[1](P182)语言是基于心智的,语言所表征的是心理表征。[7]心理失常的诸多特点也反映在超常话语中。对狂人语言的信息、情感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揭示他与常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希望此次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心理失常者的语言表现和逻辑特点的认识。
二、通过主观臆想对事物进行归因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能够客观地了解他人,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1](P433-434)狂人的语言体现出他在失常心理作用下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狂人认定整个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基于这个念头,狂人的心理变得和常人很不一致。他以为人们想要吃掉彼此,并坚信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密谋害他。狂人看待周围的事物时总带着一副有色眼镜,这使得他所看到的和事物的实际情况常不相符。当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他更加看不清楚。人们观察外部世界时,会在某种环境下对物理事件的刺激进行心理加工。[7]心理失常必然导致心理加工失常,这在语言上则表现为语言对客观世界描述的不切实际。这是狂人心理失常的第一个显著特点。然而,狂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上,他还竭力地为它们寻找原因和证据。狂人在失常心理的控制下寻找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这些原因在狂人看来没有任何问题。心理失常的狂人已经失去了正确把握客观现实的能力。狂人在日记中多次提到他为自己的所见所想寻找原因的情况。
在日记的第二则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8]事实上,狂人与赵贵翁及路上的小孩是没有仇的,但狂人认定他们想要迫害自己,于是,他便搜罗所有记忆,试图为此寻找原因。他为赵贵翁想要迫害他找的原因是代自己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一事打抱不平。试想,二十年前的这么一桩小事,古久先生在当时就不会介意的。赵贵翁作为一个旁人,又怎么会在二十年后为此想要杀害他呢事实上,流水簿子是狂人主观臆想出来的,赵贵翁想要害他也是不切实际的。狂人首先认定赵贵翁要吃他,然后,自圆其说地为此做合于自己心理观念的解释,其间完全不考虑合理性、可行性。心理失常的狂人得出的这个原因在常人看是不可思议的,他完全迷失在了自己的妄想中
同样在第二则中:“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在第八则中:“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狂人对于自己跟小孩子不可能有仇恨的情况是认识得很清楚的,但他还是不愿意否认孩子想要吃他,并且一定要为此寻得一个原因。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吃人的想法是孩子的娘老子教的。狂人宁愿找一个不合理的原因也不肯否认自己的妄想,这是因为他归因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想要害他、吃他的深度心理偏离。
第三则中:“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对当天的所见所闻十分不解,于是,他决定通过自己的研究把事情弄明白。狂人试图在历史书中找到周围的人都想要迫害自己的原因。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社会历来就是人吃人的,礼仪道德的表面掩盖着吃人的真相,现在他们要来吃自己了。狂人坚信自己发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在“吃人”观念的引导下,他自认为找到了那个女人、一伙人、佃户想要迫害他的原因。事实上,女人、一伙人、佃户之间没有什么暗号,他们也没有想要害他的意思。由于“迫害狂”心理在作怪,狂人总认为每个人都要害他,于是,他胡思乱想地找出了一个“吃人”的观念来解释自己认定的错误观念。
第四则中:“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医生为狂人把脉,无非是依据他的脉象来诊断病情,以确定治疗方案。而狂人认为医生这样做的原因是“靠这点功劳分一片肉吃”。他继而臆想出医生诊断后说让他“静静的养”是为了让他养肥一点,好多长些肉。狂人认定,医生也是吃人的人,他为此归纳出的原因没有超出他认定的吃人观念。
第七则中:“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狂人先是联想到某本书上说一种狼的亲眷会吃死肉,继而联想到狗是狼的本家也会吃肉。狂人通过各种臆想为赵家的狗想要吃他的心理事实寻找佐证。通过这次联想,他更加坚定地认为,狗也是吃人者的同伙。狂人用不正确的方法和标准对本不存在的事情寻找原因,得出的结果只能是一种自圆其说和自我欺骗式的错误观念。然而在严重的心理偏离之下,他的自省能力几乎丧失殆尽。狂人为使自己的认识合理化而进行的错误归因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心理失常状态。
第十一则中:“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妹妹去世了,做哥哥的劝母亲不要哭,本来是儿子关心母亲的一种体现,是正常的。但是在狂人看来,大哥劝母亲不要哭的真正原因是大哥把妹妹吃了,哭起来过意不去狂人首先认定大哥把妹妹吃了,然后他为大哥劝母亲不要哭的行为寻找了一个与吃人相关的原因。他认定的妹妹去世的真相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可想而知,以此为基础对大哥的行为做出的解释也是错误的。
狂人归纳原因的对象是错误的主观妄断归因的心理基础是病态心理,因此,他得出的原因不可能是正确的。他评判合理或不合理的标准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与自己认定的观念是否相符:符合他的吃人观念的原因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依照这个标准寻找原因,可想而知,他得出的结论会有多荒谬。狂人所追求的“原因”实际上只要能让他用自己的失常逻辑想通就行,他不考虑自己得出的原因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在失常心理的引导下,狂人降低了对原因的真实性的要求。
三、对原发性妄想进行多重推论
狂人的世界是基于失常心理的一系列错误观察和错误推论。狂人继而用自我麻痹、自我欺骗式的错误归因方法为自己的认识建立依据。他同时还对自己认定的妄想进行多重推论,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情绪乐观向上。心理健康与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消极情绪,而在于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心理健康的人能控制、调节、专一消极情绪,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1](P434)狂人不能否定自己对“吃人”观念的认识,并通过错误归因、错误推论在悲观绝望的情绪中使自己病情加重,表明他不具备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的能力。随着狂人的推论不断深入,他的言行越来越体现出与常人的不一致,这导致周围的人把他定性为“疯子”,并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又进一步加深了狂人的恐惧心理。下面具体举例分析。
第四则中:“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狂人先是把大哥请医生为他看病这件事妄想为大哥和老头子串通好了计划吃他,然后,他推断自己充满正气的笑声把他们镇住了,使他们失了色。狂人对医生为他看病这件事的认识和推论都是基于偏离后的心理做出的主观臆想。心理健康的人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行为反应符合情景,不过分,也不突然。[1](P434)狂人突然而夸张的表现出乎他大哥和医生的意料,而且不合情理,这显示出他没有健全的行为意志。
同样在第四则中:“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推论由认定大哥也是吃人者的同伙这一原发性妄想开始,在后继的推论中,他想到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在第二重推论中,他想到即使自己被人吃了,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一连串的主观错误推论使狂人感到万分惊恐,因为他的推论告诉他:自己不论死活都是一个吃人者的兄弟。
第七则中:“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狂人首先认定的心理事实是:他们要吃我的肉。考虑到人们因为怕有祸祟而不敢直接把他杀了,狂人推断他们正在想尽办法逼他自杀,这是第一次推论。他进而推断出他们最希望他自杀的方式是解下腰带,悬梁自尽。狂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步一步深入思考自己的处境,得出了这样一个人们没有过的失实想法。这个结论是狂人经过多次推断得出的。他推断的基础和方法都是主观、不存在的。狂人正是这样一步一步逐渐远离正常人的轨道的。
第九则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人们相互看待的眼光本来不是疑心极深的,人们也不会处于想要吃人而又害怕被人吃掉的面面相觑的状态之中。人与人相互看待的眼光里有仇恨,这是狂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造成的。狂人对人际关系不同于常人的感受是在社会、文化、个人和偶然等环境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主观虚拟存在。他推断出的更多主观虚拟存在是基于心理偏离反思后所得的意象。[7]狂人个别的心理状况对正常心理发生了严重偏离。
第十则中:“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这段话是狂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更进一步的推论。他的推论已经具体到某些细节方面。狂人的推论越是深入,越是让他大哥感到不安。狂人则把他大哥的不安和担忧看成是被他说破隐情后的凶狠和愤怒。可见,狂人已经完全被失常心理占据了,他看不清事实的病状已经很严重了。
第十一则中:“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人常有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1](P434)狂人由于自己当众的一番大论被他的大哥禁闭起来后受了委屈,于是联想到自己的妹妹5岁时去世的真相是他大哥把妹妹吃了。狂人在认定这个事实后,又做了些匪夷所思的联想式推论,他推断出自己吃的饭菜里就有妹妹的肉等。狂人的继发推论最终还是落到了自己身上:在不远的将来,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
第十则中:“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第十二则中:“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两段话是狂人所有推断的最高峰,是他最强的心声。这段话显示的是狂人对未来世界的理解。这个推测是狂人基于他对现实的所有推测之上的最终判断,其中,包含了他对吃人者的深恶痛绝以及对一个不会吃人的社会的憧憬。单从狂人的世界来看,他的这一推断的基础和结论都是不存在的。狂人对众人突然说这个,不仅不会使别人以为他的病好转了,而且会使人认为他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鲁迅先生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反对封建礼教的革命意识通过狂人的口表达出来,至此也到了最激昂的部分。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狂人的语言揭示了狂人心理失常的事实、原因和过程。狂人对社会的理解、归因、推论是一个交互作用的系统。由于狂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错误的,并且他归纳原因和多重推论的基础是偏离正常心态的主观臆断,他的诸多想法就不可避免地与实际相去甚远。情态意义的建构离不开认知主体的心理空间建立和运算,心理空间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并且由框架和认知模式来建构的。[9]狂人所理解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之所以不一样,根本上说,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实际,而他看待世界的基础是基于异常心理做出的主观臆想。狂人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思想和心理的牢笼。他首先用“吃人”的观念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把不存在的事情想象得十分逼真,继而通过主观臆想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地使自己的认识合理化;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他又对自己认定的观念做了多重推论,由此逐渐构建起自己对社会的系统认识这一系列的心理特点和言行表现使狂人距离正常心理状态越来越远。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曹禧修.论《狂人日记》修辞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王希杰.零度和偏离面面观[J].语文研究,2006(2).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李青.语言中的反向心理动词及其认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4,(4).
[7]徐盛桓.从心智到语言——心理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当代外语研究,2012,(4).
[8]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孙启耀,王宁.责任情态的心理空间阐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