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分析
2015-08-15罗建梅
罗建梅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人民医院 云南 普洱 666500)
现将收集整理所在医院收治的失血性休克病例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选自于所在医院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间收治的50 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35 例,女性15 例,年龄为18 ~64 岁(平均为45.8 岁);本组病例受伤部位:7 例为颅脑损伤并伴有骨折;15 例为闭合性腹部损伤(10 例为脾破裂,5 例为肝破裂);10 例为异位妊娠宫外孕;10 例为四肢创伤;8 例为消化道出血。
1.2 临床表现及抢救结果
本组50 例患者入院时均出现明显休克现象,其中42 例出现意识模糊、神情呆滞、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为50 -80mmHg,脉搏﹥100 次/min,其中有1 例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无法测量血压。
本组50 例患者经过急诊抢救后直接送入手术室治疗,47 例患者经抢救后转入危重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3 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临床抢救成功率为94%。
2. 抢救护理措施
2.1 准确评估病情
一般休克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情绪不安等等,而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则表现出更为危急的病情,因此在临床抢救中并不能等到上述症状出现才判定为休克,而因心率增快一般都比血压下降更快,因此不能将血压变化做为临床诊断的唯一标准。而在临床抢救中,护理人员需配合医生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休克症状,而最好的判定方法就是触摸桡动脉搏动,尤其是对刚接诊患者可根据桡动脉搏动的强弱快慢对其是否存在休克进行初步判断,同时给予吸氧、扩容、输液等其它抢救措施并对行其它项目的观察与检查。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纠正缺氧状态
接诊患者后首先将其平放,保持气道的通畅性,同时及时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异物及分泌物;对于昏迷患者则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这样可预防吸入杂物而阻塞气道;若患者出现舌后坠或者喉头水肿,则需要采用舌钳夹出或者留置口咽通气管。
一般休克患者都有低氧血症,因此需给予面罩吸氧汇总鼻导管,氧流量控制为4 ~6L/min,氧浓度为45% ~55%为宜;若患者病情严重则可采取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气管并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则需要立即行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本组病例中有16 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保障了患者的气管的通畅性。
2.3 实施液体复苏
在失血性休克抢救中实施液体复苏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液体复苏是否有效关系到临床抢救的成功率。在行液体复苏时需遵循"早期、多通道、足量、快速"原则,首先迅速建立2 ~3 条大口径的静脉输液通道(选择静脉时尽量选择颈外静脉或者上肢静脉)同时协助医生实施深静脉导管置管,其中一条静脉通道需用输血器(便于输血);在补液时采用晶体溶液时应该适量加入胶体溶液(晶:胶的比例为3:1),这样可提高改善血液动力学效果并增加维持时间。而在补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其它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此来做为判断复苏的效果[2]。
2.4 处理伤口出血
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需及时采取紧急止血,例如:活动性出血、开放性骨折患者而言,则需采用卡板固定并及时结扎,同时使用无菌敷料行加压包扎止血处理;若患者有出现内脏活动性出血,则需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来确诊并送手术室治疗。
2.5 辅助检查
失血性休克患者行上述抢救措施之后需进行进一步检查。对于肺挫伤、单纯骨折以及轻度肝脾破裂而引起的轻度失血性休克,在经液体复苏等治疗后便可有效控制病情,之后再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项目;若经液体复苏等治疗后休克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者,在存在手术指征情况下立即行手术治疗;若患者合并有严重颅脑损伤,则需在行抗休克治疗后行颅脑CT 检查,以此来制定手术方式及确定手术部位。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都是因大量失血而引起的,因此临床抢救不但要控制创伤口的出血,而且更需要从根本上纠正休克,尤其是需确定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并及时行手术。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护理人员需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抢救过程中能够分清主次,并为急诊医生提出合理化急救建议,并对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在观察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处理及防止并发症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及肺部感染,做好皮肤护理,按时给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预后及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之目的[3]。
[1] 赵云.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救护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2007,06,51 -52.
[2] 原忠青,王翠梅,郭秦杰. 外伤致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122 -123.
[3] 叶志强,戴海涛,胡祥华,等.182 例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体会[J]. 广州医药,2009,40(1):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