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地下水监测管理及站网现状分析

2015-08-15龚来存郭红丽

地下水 2015年6期
关键词:站网监测站水质

沈 乐,龚来存,郭红丽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京分局,江苏 南京210008)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这对地下水资源量、质等要求越来越高。截止2011年,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域达300多个,面积19万km2;全国出现地面沉降的面积达6万多 km2,有4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1]。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1-2]。

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地下水水资源,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问题出现,需要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的长期监测和站网设置对于认识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了解区域水资源量及其合理利用、制定流域水资源管理策略以及生态脆弱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本文调查了我国地下水监测管理现状,分析了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及监测方式等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1 地下水监测管理现状

近年来,地下水资源管理领域愈发引起重视。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地下水管理方面的意见、条例、标准、规范等,为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提供了更为规范的指导作用。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 133—1994)、《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条文说明》(SL286-2003)、《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地下水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SL360-2006)、《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红层地区浅层地下水勘查评价技术要求》(DD 2008—04)、《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DD2010—03)、《地下水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586-2012)、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等标准、条例相继颁布。

2011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的要求。

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指出“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其落实情况被纳入政府业绩考核。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地下水管理方面的立法。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国发〔2015〕17号)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为加强地下水监督管理,每年水利部水文局定期编制并发布《地下水通报》、《地下水动态月报》,各地水利系统编制并发布《地下水监测季报》、《地下水监测年报》。

2 地下水监测站网现状

监测站网是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基础,科学、合理规划地下水监测站网是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前提条件。北方地下水开发利用较高地区站网密度基本能够达到区域控制要求,而在重点区域密度仍然较低;南方大部分地区站网密度不能满足区域控制的要求[4]。目前全国水利部门共有地下水监测站24 515处,其中为控制区域提供地下水动态的基本监测站12 859处[5];国土部门共有地下水监测点23 784个(其中泉水监测点364个),监测面积约100万 km2[6]。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下水监测站网密度偏低,尤其是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我国目前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网密度为0.37站/100km2,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密度为0.01站/100km2;美国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密度为0.10站/100km2,地下水水质监测频次为4次/半年;英国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网密度1.2站/100km2,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密度为0.40站/100km2;荷兰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网密度为10.7站/100km2,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密度为 1.07 站/100km2[7]。

2015-2018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将新建、改建地下水监测站点20 401个,配套地下水水位信息自动采集传输设备20 445套;改建地下水监测试验场2个,改建地下水与海平面综合监测站1个。该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国土部门共同合作完成[8-9]。水利部门建设10 298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其中10 251个水位监测站点,47个地下水流量监测站点。国土部门新建及改建地下水监测站点10 103个。该工程通过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等,可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站网,控制国土面积350万km2,使控制面积内平均站网密度达到5.75站/103 km2,基本实现国家对主要平原、盆地、岩溶区、生态脆弱区等区域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控,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地下水监测井目前多为借用生产井,专用井极少,仅占5%。生产井监测数据代表性差,易受生产建设活动干扰。监测井的类型也给地下水监测站点管理增加了难度。

目前全国地下水监测手段落后,仍以人工监测为主[10],自动监测方式应用较少。监测工具包括测绳、皮尺、测钟或音响器。人工委托监测费用太低,委托员积极性不高,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商榷。信息传输手段主要为电话、邮件等传统方式,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效性。

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角度单一。地下水动态监测应考虑水量、水位、水温、水质四个方面。目前设立的监测井多用于监测地下水水位,用于监测水量、水温和水质的很少。应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水量监测,加强地下水污染区、次生盐渍化区、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水质监测,加强温泉水等地热水区域地下水水温监测。

3 建议

(1)加强地下水站网管理。优化地下水监测站网,实现专用井全覆盖;停测监管不便的监测井,寻找替代井;调整地下水监测站网密度,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并根据《地下水监测规范》等规范、标准结合各区域限制站网密度,多增冗减;革新地下水监测方式,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

(2)加强区域地下水方面法制建设。陈雷部长指出,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大力推进水利法治建设,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节约用水、地下水管理等领域立法进程,积极开展水利相关立法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水法规体系。在考虑区域特点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当地国情水情的水法规体系。

(3)加快制定区域地下水资源规划。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保护性条例及相关规划,依据当地的地质结构、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可开发水资源量等,加快制定该区域地下水监测与管理保护规划。

[1]韩文艳.浅谈地下水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河南科技.2013(8):195.

[2]王德群.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7):317.

[3]王金凤,常学向.近30 a黑河流域中游临泽县地下水变化趋势[J].干旱区研究.2013,30(4):594 -602.

[4]高志.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站网布设浅析[J].地下水.2012,34(5):71-72.

[5]马韧.我国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现状[J].农业与技术.2012,3(5):20-22.

[6]王尔德.未来十年中国投346.6亿元防治地下水污染[N].低碳周刊.2011-11 -01(021).

[7]杨建青,章树安,陈喜,等.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比较研究[J].水文.2013,33(3):18 -24.

[8]林祚顶,章树安,李洋,等.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成果综述[C].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2::328-336.

[9]章树安,杨建青,林祚顶,等.全国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成果综述及认识[C].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2:337-343.

[10]王爱平,杨建青,杨桂莲,等.我国地下水监测现状分析与展望[J].水文.2010,30(6):53-57.

猜你喜欢

站网监测站水质
闪电定位网定位效率评估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图像识别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涪江桥流域雨量站网分布与面雨量误差关系研究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