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工类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5-08-15蔡高健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白银730900
蔡高健(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白银 7309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化工类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于是,国家便将目光投向化工职业教育,专门建立了职业院校,或者在一些院校专门设置了化工专业,以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实现化工行业人才需要。这种职业培养的方式,虽然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化工人才,但同时又存在众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本文就化工类职业教育若干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1 化工类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学体系仍然存在着较多漏洞,需要完善。化工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体系,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我国化工类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缺陷。如在教学方式上,只是对西方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照搬,并没有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情况,采取必要的改进和革新,使得教学手段存在严重盲目性。如在教学中,如果遇到问题,不同老师便会对其展开重复论证,缺乏独立的思考性。
1.2 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化工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为,“传递-接受”的方式。这种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教学主题,学生为配角,老师只注重技术的讲述,并不在乎学生的理解情况,从而出现教学效果低下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输出质量。目前,我国建立化工职业院校的目的就是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教学时,不能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应将学生也作为教学主题,让他们再课堂中活跃起来,和老师产生互动,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但目前,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严重束缚了化工职业教学发展。
1.3 对学生没有准确定位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都在中学阶段成绩不理想,知识基础较差。考入职业院校之后,老师应认识到这种现状,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展开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目前,化工职业院校的老师,在授课时,并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仍然采用难度较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及配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有些老师在遇到学生听不懂课程内容时,通常出言不逊,严重损伤了学生自尊心,放弃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
2.提高化工类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现阶段的教学体系
完善教学体系的主要方式为:第一,组建一支综合实力强劲的师资队伍,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阶段国家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第二,对化工类职业教育展开全面分析,为制订完善的教学体系做准备。如对教学理论展开全面研究,并结合目前职业教育的目标,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展开研究,使教学体系范围得到实质性扩展。教学老师可以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并按照目前社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状况,将教学理念扩展到理论研究、实践教育及课程改革就课程优化等方面。第二,学校可以阶段性的召开教学交流大会,为教学员工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他们对教学中的理解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2 建立适合化工类的教学模式
在开展化工类职业教学时,需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选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虽然职业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但也不能单独的进行技术培训,这样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对于教学效率极其不利。所以,在教学中,应将技术培训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技术培训的原理,从而不会出现迷惑心理。同样的,只有进行技能培训,才能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更加指导实践。
2.3 准确定位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由于化工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所以在刚进入到职业教育时,会出现不适应心理。这时老师应认识到这种情况,在教学之前,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他们的学习现状。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消除学习中的忧虑感,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职业技能学习中。此外,老师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反应,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达到解除困惑的目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歧视心理,认为他们没有很好的知识结构,只具备一些技术技能,在社会发展中并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作为化工职业教育的老师,不能有这种极端思想,而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他们学成技术之后,同样能够投身到社会化建设的大潮之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具有这样的认识,并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 结语
我国经济快速中需要的化工产品越来越多,需要的化工方面的人才也相应增加,以此,国家专门建立了化工类职业教育,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本文就化工类职业教育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1]刘波.关于化工类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0(7):76-77.
[2]基国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评析与改革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