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息县节水灌溉浅议

2015-08-15姚明发息县水利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5年23期
关键词:息县田间节水

□姚明发(息县水利局)

0 引言

目前我国灌溉水平均水分生产效益为1kg/m3粮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说明发展农田节水潜力很大。

息县立足田间节水,遵循需水规律,结合区域特点,优化种植布局,配套田间节水设施,集成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节水技术,形成蓄、保、节、用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格局,着力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1 息县水利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息县位于信阳市东北部,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全县总面积1895 k㎡,总人口1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万人,总耕地9.40万h㎡,农业人均0.11 h㎡。息县地跨淮河两岸,地形复杂多样,淮南为大别山北缘垄岗,沿淮为洼地,淮北为冲积平原,为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区,是我省黄淮海平原过渡地区,是我省黄淮海平原南缘的一个组成部分。淮河干流在息县境内流经75.51 km,流经11个乡(镇、区),县境内流域面积1775 k㎡,县境内还有闾河、清水河、泥河、澺河、竹竿河等流域面积在30 k㎡以上的河港20条。农业生产以小麦、水稻、油料、棉花等为主,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1.2 水资源状况及特点

息县地处气候过度地带,基本以淮河为界,淮南是亚热带的北部边缘,淮北属暖温带的南部边缘。多年平均气温15.20℃,无霜期200d左右,日照数为2082.71 h。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生长,息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6 mm。降水在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多年平均6-9月降雨量为529.91 mm,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55.2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58.51 mm,平均年径流深288 mm。

息县自然水资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总量为7.84亿m3,其他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值5.25亿m3;浅层地下水储存量约53.70亿m3。可开采量随各年雨水的缺失有所不同。多年平均值2.60亿m3。此外,年均引用水1.26亿m3(引南湾水库0.91亿m3,引淮河水0.36亿m3);河流过境水多年平均为42.70亿m3。淮河占总量的96%,但南部与北部、丰水年和旱年、汛期和非汛期相差很大,时空分布不均,严重限制了水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的来说,息县自然水资源为引用水和河流过境水,总量是丰富的。但因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利设施取用能力的限制,可利用的水资源都非常有限。据计算,全县可利用水资源合计5.21亿m3,其中地表水4.27亿m3,地下水0.93亿m3,平均每亩耕地只有360.80m3,旱年旱季不少乡镇及农村存在缺水问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严重缺水。息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节水灌溉是农业用水的唯一出路。

2 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

全县有效灌溉面积5.08万h㎡,占总耕地面积的53.91%,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0064h㎡,旱涝保收田面积3.27万h㎡,占总耕地面积的34.81%,农业人均旱涝保收田面积0.04h㎡,灌溉面积分四类。南湾灌渠设计灌溉面积3.48万h㎡,保证灌溉面积1.87万h㎡,是息县的一项骨干水利工程。

大中型灌渠已成为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息县南湾灌渠的技改项目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稳定我县的粮食生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3年新挖整修排灌沟渠520 km,新建桥涵闸2668座。全县2014年整修灌排渠道239.31 km,配套建筑物3583座。

2.1 电灌提水

息县现有机电灌站148处,总装机229台,1.82万kw,总提水流量31 m3/s,主要分布在淮河、闾河、清水河、泥河、澺河、竹竿河沿岸,灌溉面积2.07万h㎡。大都建于六七十年代,近几年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井灌、现代农业、小农水重点县等工程项目,2013年改建机电灌站11处,2014年整修小型提灌站12处,整修机电灌站37处,也新建、改造了一大批机电灌站,但仍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水的利用率还比较低。

2.2 井灌

井灌是目前最节水的灌溉措施。白店乡、东岳镇、包信镇、岗李乡、小茴镇五乡镇是井灌区,以种小麦为主,部分种水稻、高粱、棉花。全县现有机电井2778眼,2013年新打配套1100眼,2014年新打配套机井1668眼,配套1903眼,主要分布在北部旱作区,效益面积0.82万h㎡。

2.3 利用库塘、堰、坝发展灌溉

全县现有小型水库19座,2013年除险加固水库6座,2014年治理河道9.71 km,2013年新挖坑塘320口,2014年改造坑塘397口,中型河闸4处,沟塘堰坝184000余处,效益面积1.04万h㎡。

近年来,息县县委、政府“以奖代补”政策重点向水源工程倾斜,对坑塘改造工程,每增加1万·蓄水能力,增加奖补金额一万元。新打60 m深以上机井,每米奖补50元,机电灌站整修按核实投入金额的1/3予以奖补。灌溉渠道整修,每完成1 m3土方奖补2元,鼓励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激情。初步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络,干支斗农毛较完备的渠系工程,为息县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工程性节水措施

在稳步推进干渠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启动和推进“支斗农毛渠”的节水改造工作。通过清除渠道淤塞,堵住跑、冒、漏水现象,让水畅其流,即节省用水时间,节约水资源,又减轻了农民用水负担。2012年在夏庄镇熊大寨修建节水灌溉田间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66.67 h㎡。

2.5 采取渠道防渗、节水灌溉

2014年张陶乡孙寨村硬化田间渠道4 km;2010年南湾五、六支渠衬砌防渗工程2.80 km;2010年王老庄段1号闸至清水河渡槽下游傅寨桥4 km干渠防渗衬砌节水改造工程;2014年度小农水重点县,土地治理项目,在杨店乡、项店镇、夏庄镇共同开展分干整修渠道14.47 km,杨店乡9个村田间工程;2007年淮河渡槽至一支分水口干渠6 km干渠防渗衬砌节水改造。

2.6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2.6.1 水稻浅湿晒灌溉

技术要点:插秧至返青浅水灌溉,分蘖前期湿润管理,分蘖后期进行晒田,拔节孕穗及时回水灌溉,抽穗开花期浅水灌溉。

2.6.2 水稻控制灌溉。

技术要点:秧苗本田移栽后,保持5~25 mm薄水层返青活苗,在返青后各生育阶段,田间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

2.6.3 水稻薄露灌溉

技术要点“:灌薄水”和“常露田”互相交替。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

2.6.4 水稻浅湿调控灌溉

技术要点:浅灌与湿润结合,适时晒田,返青成活后再灌一次水,后水不见前水;返青期浅水勤灌,不脱水;分蘖前期实行浅、湿、干交替间歇灌溉;分蘖末期落干晒田,黄熟停水。

2.6.5 水稻非充分控灌溉是指水稻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水分胁迫状态的灌溉。注意:①短期受轻旱甚至中旱,避免重旱;②避免敏感期受重旱;③避免三阶段连旱。

2.6.6 水稻蓄雨型节水灌溉

水稻生长期与汛期重叠,为充分利用降雨,在生长期适当调蓄雨水。

息县各乡镇因地制宜采取以上水稻节水灌溉。正常年景息县水稻灌溉是补水灌溉,水稻生长期与汛期重叠。主要抓住水稻两期水:①插秧水;②灌浆水,农村俗语道出了作物生长需水规律“稻打孢用水浇,稻黄梢用火烧”,“秋生谷”,“不到夏至不了秧”,“芒种打火夜插秧”,“芒种过了夏至节,亲家有活田里说”。

2.7 灌溉时期

小麦耕种后,应抓住4个关键灌溉时期:①冬季“上冻水”;②返青水;③拔节水;④灌浆水小麦成熟前。

2.8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是实现农田节水的关键性措施

白店乡、东岳镇、包信镇土地整治项目区、息县南湾灌区杨店乡、项店镇、夏庄镇、张陶乡已开展田间微型节水工程建设,平整土地、改造畦块,完善田间灌溉末级渠系,配套田间软管送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备等,提高了农田灌溉的调控能力。

2.9 节水灌溉促高产

少“喝水”多“产量”的秘诀:坚持以节水增效为主线,以节水工程为基础,以节水机制为动力,以节水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灌溉,因地制宜地采取节水灌溉。

2.10 是集雨节水灌溉

干渠类似动脉,支渠、斗渠如同静脉,毛渠则为毛细血管,要实行自流灌溉,渠道是关键,在息县南湾干渠末端分干二支的项店镇、董围孜村和夏庄镇的刘庄、陈楼、熊大寨村、李双楼村等6个行政村2666 h㎡采取深挖大塘蓄水。把雨水和秋后灌区防汛洪水排到塘堰集蓄起来用于补水灌溉。塘、堰、坝、小型电灌站等工程因单个投资少、规模小被称为“小农水”,“水库为根、大塘似瓜,灌渠是藤、塘低渠高,长藤结瓜、滋润庄稼”。南湾灌区,经过连续近10a的节水灌溉续建配套工程建设,解决了灌排“卡脖子”问题,使灌排能力明显提高,灌溉周期缩短,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水稻产量不断增加,农民得到了实惠。

随着工程标准的不断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也随之不断提升。

3 结语

“千家溉禾苗,满目息县田”,息县近年来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现代农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工代赈、中小河流治理、更新改造电灌站、小农水重点县等多种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井灌,防渗衬砌了田间斗农渠田间工程等诸多节水灌溉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建水、蓄水、用水、管水、治水等五水工程建设,破解了“水利设施建设难,农田灌溉用水难,灌溉效率提升难,农民作用发挥难,管理体制创新难”的“五难”困局,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节水灌溉增产增效的新路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息县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水利技术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息县田间节水
坚持节水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息县城区防洪形势分析及工程措施建议
节水公益广告
田间地头“惠”果农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