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中原防洪减灾体系——专访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
2015-08-15
□张 渝(大河报记者)
江河奔流,逝者如斯。1975年8月发生在河南中南部地区的特大洪灾,历史罕见,震惊中外,至今让人刻骨铭心。在“75·8”特大洪灾发生4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居安思危,常怀忧患,始终做到警钟长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快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和完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近日,大河报记者专访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就河南水利系统如何着力构建中原防洪减灾体系进行采访。
记者:四十年前“75·8”洪水是什么情况呢?
李柳身:河南省“75·8”特大洪水灾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防洪治水史上一次重大事件。1975年8月4日,3号台风在福建省晋江登陆后,向西北方向深入内陆,6日21时进入河南省。由于强烈低气压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对峙局面,又受到桐柏山、伏牛山组成的“喇叭口”地形的抬升作用影响,在淮河流域洪汝河、沙颍河上游及长江流域唐白河上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据水文资料记载,1975年8月5日至7日,最大暴雨中心泌阳县林庄站降雨量为1605.30毫米,其中8月7日一天雨量1005.40毫米,最大6小时雨量830.10毫米,为世界最大纪录。暴雨影响范围达4万余平方公里,总雨量大于1000毫米的笼罩面积达1557平方公里,大于600毫米的笼罩面积达8965平方公里,400毫米以上的雨区为18918平方公里。
这次特大暴雨洪水造成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2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垮坝失事,老王坡、泥河洼滞洪区也先后漫决,洪汝河、沙颍河等河道堤防决口2100多处,洪汝河和沙颍河互相串流,最大过水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驻马店、许昌、漯河、平顶山、南阳等5个地区的30个县市1015万人受灾,2.60万人遇难。淹没耕地1780万亩,倒塌房屋520多万间。死亡牲畜30多万头。冲毁京广铁路102公里,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记者:“75·8”四十年来,河南的防洪减灾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柳身:“75·8”特大洪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水利部、流域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认真吸取“75·8”的经验教训,集中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建设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中线两个特大型水利工程,实施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工程,防汛抗旱标准不断提高,水利在河南经济生活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较为系统全面的防汛抗旱防灾减灾体系。
水库工程面貌日新月异。40年来,针对设计洪水偏小、防洪标准偏低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着力推进被冲毁水库复建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水库和竹沟、田岗2座中型水库的复建任务,对17座大型、106座中型和1800余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骨干控制工程加快建设。黄河干流上修建了小浪底、西霞院大型水利枢纽,卫河流域淇河盘石头水库、沙颍河流域甘江河燕山水库2座重点洪水控制工程相继建成,沁河河口村水库2014年下闸蓄水,淮河干流出山店水库、北汝河前坪水库已开工建设。全省拦洪蓄洪调洪能力大大增强,流域整体防洪能力明显提升。
河道治理工程稳步推进。“75·8”大水后,先后治理了淮河干流息县以下沿淮圩区,打开了淮河干流中小洪水行洪通道;对洪汝河、沙颍河、涡河、卫河、伊洛河、唐白河、金堤河等干支流河道、堤防进行了治理和加固。目前,全省已治理有防洪任务的河道长8675公里,新建了小洪河杨庄滞洪区,对14处滞洪区进行了工程及安全建设,实施了65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目前,河南以2650座水库、23581公里堤防、15处蓄滞洪区、8894座水闸、4943座泵站为骨干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已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防汛非工程措施不断完善,防洪管理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日益提升。
防汛抗旱工作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省、18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和部分乡(镇)均组建了指挥和办事机构,基本形成了层次清晰、覆盖全省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
初步建成了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为中心,上联国家防总、流域机构,下通市、县和413个山丘区重点乡镇,拥有4000多处雨、水、墒情监测站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成了涵盖山丘区79个县(市、区)、819个乡镇、10811个行政村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了以武警河南省防汛抗旱抢险突击队、省水下救助抢险队和5支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为骨干的专业、群防队伍相结合的防汛抢险组织体系。全省储备1亿多元的防汛物资。
颁布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等,制定了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河道、水库、蓄滞洪区防洪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为依法科学防汛提供了依据。
40年来,河南的防洪减灾体系先后抗御了1982年全省性大洪水、1984年洪汝河大洪水、1991年淮河大水,1996年黄河、海河大水,2000年沙颍河大水,2007年淮河大水,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社会财产安全。2004年至2014年,全省防洪减灾效益达478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记者:下一步,河南将如何做好防洪减灾工作?
李柳身:河南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黄河、淮河、沙颍河、洪汝河、卫河等主要河流上宽下窄、不利排洪。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特征,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河南“长旱骤涝,涝后又旱,旱涝交错”的规律依然没有改变,加之人口众多,水土资源有限,降水分布时空不均,水旱灾害特别是重大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
同时,河南省现有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河道防洪标准较低、滞洪区安全设施滞后、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普遍偏低等问题。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仍是薄弱环节,监测预报预警精度、时效性仍然有待提高。防大汛、抗大灾的能力明显不足,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应当以史为鉴,警钟长鸣,不断加快河南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步伐。
第一,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加快建设出山店水库工程和前坪水库工程,开展张湾等5座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建设登封石磨湾、西峡湾潭、济源西坪等29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提高拦蓄洪水能力。对淮河、洪汝河、贾鲁河、伊洛河、北汝河等16条骨干河道和308条中小河流进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杨庄、良相坡、白寺坡等滞洪区和50条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完成黄河滩区居民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
第二,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十三五”期间,建设西霞院到卫河共产主义渠引水工程,赵口灌区二期引黄河水到贾鲁河、涡河工程等一批跨流域水系连通工程。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推进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统筹兼顾城乡河湖治理与生态修复,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第三,大力推进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抓紧完成重点流域、区域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推进洪水风险图在土地利用、城乡规划、防汛指挥和防洪社会管理方面的应用。要继续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完善信息采集、数据汇集和调度自动化等能力建设。
第四,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洪管理。切实把防汛抗旱减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细化实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规范应急处置的主体、程序、权限与责任,严格执行防汛抗旱督察制度。加强全民水情教育,增强干群的水患意识和避险能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防汛工作格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代河南水利人,正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丰硕的成果,全力保障中原大地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富民强省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