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
2015-08-15周宇骏孙志良
周宇骏,孙志良
(湖南省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
小反刍兽疫, 又称小反刍兽假性口炎肺肠炎、牛瘟、肺肠炎、综合征等,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以及绵羊高度易感,野生动物也偶然发生,是一种严重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分别高达50%和100%, 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小反刍兽疫为A 类传染病,我国规定为Ⅰ类动物疫病[1]。该病流行于非洲的赤道到地区、尼泊尔、大部分中东国家和印度等与我国接壤的南亚国家,近年来呈蔓延的趋势[2]。
本病于1942年在非洲的科特迪瓦被发现,被命名为小反刍兽疫[3]。它的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口腔糜烂、眼、呼吸困难、鼻流出脓性分泌物、腹泻、肺炎和死亡。该病致死率较高,不但对畜牧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而且严重影响畜产品的国际贸易。 小反刍兽疫是我国农业部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通报的重要动物疫病[4,5]。 近年来,在我国周边多个地区暴发小反刍兽疫疫情,2007年7月首次传入中国西藏地区,2013年, 农业部报道新疆多地州发生疫情,并呈现由边境逐渐向内传播的趋势[6]。 从1942年发现至今,各国在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并有效抑制了其广泛的流行。
1 流行病学
1.1 PPR的地区分布
1942年,小反刍兽疫(PPR)首次被报道发现以来[7],到1952年,PPR 几乎遍及了从撒哈拉沙漠到赤道的所有国家[8]。 1999年,位于大西洋沿岸到红海的大部分非洲国家,如埃及、肯尼亚、加蓬等,也陆续出现了疫情。随后,PPR 疫情继续蔓延,覆盖的国家包括以色列、伊朗、科威特、叙利亚等诸多中东国家[9]。 孟加拉国、尼泊尔、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坦萨克斯坦、缅甸和蒙古等我国周边的部分国家及地区也陆续有PPR 疫情发生[7]。 2007年7月, 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确诊小反刍兽疫疫情。2008年6月,摩洛哥暴发了PPR 疫情,这表明PPR已经跨越撒哈拉沙漠的自然屏障对北非造成了威胁。 2008年12月,PPR 自西南亚继续向南扩散,已至坦桑尼亚[10]。 2013年,该病从境外再次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直至目前, 该病已从新疆传入甘肃、内蒙、宁夏、湖南等省区,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1.2 PPR的时间分布
PPR 在每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病,尤其在雨季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因为这个时期气候骤变,易引起动物机体应激反应而使抵抗力下降,因此更容易发生细菌和PPRV 的混合感染。 另外,在活畜集市贸易活动期间,PPRV 容易在活畜间相互传播,容易暴发疫情[11]。
1.3 PPR的种间分布
山羊和绵羊是PPR 的自然宿主, 山羊更易感[7]。 哺乳期的动物抵抗力较强,较不容易感染PPR,但是3~8月龄的山羊因为缺乏母源抗体,又未能及时免疫,因此较为容易感染。 盘羊、岩羊、野山羊等野生小反刍动物和亚洲水牛、 骆驼等可感染发病。牛感染PPRV 多呈亚临床感染,但恶劣条件下牛感染PPRV 后也可能引起机体病变[10]。 猪对PPR 表现也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传播病毒[11]。 长角大羚羊、鹿、野山羊、东方盘羊、瞪羚羊和骆驼可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引发PPR[10], 目前尚未有人感染PPRV 的报道。
2 病原特性
2.1 分子生物学特性
PPRV 属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成员。 与牛瘟病毒(RPV)、犬瘟病毒(CDV)、海豹瘟病毒(PDV)同为一个属[11]。 PPRV 病毒有囊膜,呈粗糙的球形或椭圆形, 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直径为130~390nm, 具有不分段的单股负链RNA基因组。 病毒囊膜上有8~15nm 纤突,纤突具有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活性。PPRV 只有1 个血清型,但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有4 个群, 其中I、II、III 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IV 群主要在亚洲(包括我国在内)。 PPRV 全基因组长约15 948bp,是麻疹病毒属中基因组最长的病毒,RNA 链从3’ 至5’ 依次是N-P(C/V)-M-F-H-L 6 个基因,分别编码6 种结构蛋白和2 种非结构蛋白,其中融合蛋白(F)和血凝素蛋白(H)是主要的免疫蛋白[12,13],与病毒的吸附、侵入有关。
2.2 生物特性
小反刍兽疫病毒可在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肾、Vero 细胞上增殖,一般在接种后6~15 天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其特点是出现多核巨细胞。 PPR 病毒粒子虽然含有血凝素蛋白,但是不能对绵羊、山羊、猴、牛、马、猪、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禽的红细胞具有凝集性[12]。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病畜的分泌物(眼、鼻、口腔等)、组织、排泄物(粪便、尿液等)、血液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均可含有病毒。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此外还可通过精液、乳汁和胚胎感染。
2.3 理化特性
小反刍兽疫病毒通常在自然条件下抵抗力较低,对紫外线、热、干燥环境等十分敏感,因此不能在常态环境中长时间存活,37℃条件下,PPRV 感染力的半衰期为1~3 h,50 ℃条件下30 min 即可丧失活力,pH4.0~10.0 范围内稳定。 但是在冷藏或冷冻组织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醇、醚或者普通清洁剂能杀灭病毒,苯酚和2%NaOH 作用24 小时可以灭活病毒[13]。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PPR 潜伏期为4~6 天,最长不超过21 天。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 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口鼻干燥,背毛无光,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液,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 天,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口腔黏膜充血,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急性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颊部及其乳头、腭、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3.2 实验室诊断
3.2.1 样品采集
用无菌的洁净棉拭子采集活体动物口腔、鼻腔、眼部流出的分泌物和直肠黏膜病料,分别放在300μL 灭菌的0.01mol/L pH7.4 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延长病毒的活性,为了保证样品的平行性每个发病羊群应该最少选择5 只病来畜采集样品。 应选择处于发热期(体温40℃~41℃)、出现口腔溃疡、排出水样眼分泌物、无腹泻症状的活畜采集样品。 采集全血时加抗凝剂(HI)供病毒分离、PCR 扩增和血液学检测。 采集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测时要避免溶血。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样品,主要采集支气管淋巴结、肺脏、皱胃、肠系膜淋巴结、脾、等放入100mL/L 的福尔马林中,低温运送。
3.2.2 PPRV 常用检测方法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不仅操作简单、花费少、而且其敏感性也相对较高,目前仍可用于日常监测。 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等常规技术由于其敏感性相对较低很少用于标准诊断。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分离培养可用Vero 传代细胞或者羔羊原代肾细胞。 ELISA 方法常用于血清学诊断或者抗原的检测。 抗原捕获ELISA 方法不仅具有敏感、快速,而且特异较强等特点,对于PPRV 的敏感性也高于AGID。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竞争ELISA(C-ELISA)是目前检测PPRV 标准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分别可达99.8%和90.5%。 此外,还有文献报道采用DOT-ELISA、胶体金试纸条等快速检测的方法。
3.2.3 PPRV 病源学检验方法
PCR 方法是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检测标准之一。 PCR 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对于确诊小反刍兽疫疾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PCR 仪的价格以及相关检测试剂都相对比较昂贵,一些没有条件的地区不具备检测的能力,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有文献报道一步法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该方法可在1 小时内完成反应,并且不需要昂贵的PCR 仪, 不仅速度快成本低而且特异性和敏感性也相对较高,是目前对于小反刍兽疫疾病检测的一个发展趋势。
4 PPR的控制与预防
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应该引起广大就兽疫养殖工作着以及从事相关行业的政府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于养殖场的监督管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定期抽样进行检测。对于市场的流通环节也因加强监管,严格控制从已经出现PPRV 的国家进口小反刍兽疫易感动物,装运前因至少在检疫站隔离21 天。 种羊跨省调运应当来自具备《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种羊场;所在羊群最近21 天内未引进活羊;在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基础上,严格执行《 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
目前对于PPRV 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一旦爆发PPR 疫情应该遵循国家对于重大动物疫病的有关法律,做好及时检测、报告疫情、扑杀和消毒等工作。 对于易感动物应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由于PR 苗不利于对全球牛瘟的消灭工作因此已经被停用, 现如今常用的疫苗为PPRV 的同源弱毒苗,这种疫苗不但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还能有效防止强毒感染, 产生的保护性可持续36 个月以上。 我国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治应坚持内防外堵,以省为单位推进无疫区建设,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小反刍兽疫。免疫省份和地区通过采取免疫、监测、移动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群体流行率,逐步达到免疫无疫状态。非免疫或通过免疫无疫验收的省份和地区退出免疫,采取监测净化、移动控制等措施,逐步达到非免疫无疫状态。 在陆地边境县建立免疫隔离带,构建边境动物疫病控制区,有效降低疫情传入、发生和传播风险。
[1]信爱国,杨仁标,向文彬.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3,25(2):152-154.
[2]DHAR P,SREENIVASA B P,BARRETT T,et al.Recent epidemiology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J]. Vet Microbiol,2002,88 (2): 153-159.
[3]Gargadennec L,Lalanne A.La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ats[M].bμLletin des Serbices Zoo Techniques ey des Epizooties de I’Afrique Occidentale Francaise,1942,(5):16-21.
[4]Sharma N K,Beniwall B K,Gahloti G C,et al.Economic Losses Due to Morbidity in Marwari Breed of Sheep in Arid Zone of Rajasthan[J].Indian J Anim Sci,2007,77(1):92-98.
[5]Owai P U.Pest of Small Ruminants as a Major Constraint to Small Ruminant Production in Cross River State,Nigeria[J].Journal of Food AgricμLture & Environment,2007,5 (1):102-104.
[6]Wang Z,Bao J,WU X, et al.Petits ruminants Virus in Tibet,China[J].Emerg Infect Dis,2009,15(2):299-301.
[7]蒋 梅,杨仕标,张念祖.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趋势与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增):88-91.
[8]秦晓光,尹荣兰,沈国顺.小反刍兽的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2006,(1):31-33.
[9]张喜悦,刘春菊,王志亮,等.小反刍兽疫(PPR)传入我国的风险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07,(10):40-41.
[10]于 红,焦光月,李 鹏,等.小反刍兽疫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J].疫病防制,2009,(6):52-54.
[11]Scott G R.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GoatPlague)Virus[A]. Dinter, B.Morein.Virus Infec -tions of Ruminants[C].Oxford: Elsevier SciencePublishers B V, 1990:355.
[12]南文金,王清华,赵永刚,等.携带小反刍兽疫病毒H 基因的重组山羊痘病毒构建和鉴定[J].中国动物检疫,2011,28(7):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