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畜禽免疫失败原因与对策

2015-08-15陈志勇

湖南畜牧兽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母源免疫抑制猪瘟

陈志勇

(湖南省临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临武424300)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疫病变得繁杂而严重,控制疫病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疾病成为养殖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畜禽免疫技术是控制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控制疫病最有效、最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畜禽免疫效果,增强畜禽免疫力成为养殖业的重要工作。但是,许多养殖户、防疫员反映打了疫苗,甚至加了5倍以上的剂量,仍然发生该病或抽查中免疫效价不高的困扰。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近几年的春、秋防疫病高发时期,对免疫效果不佳的养殖场(户)进行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免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1 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疫苗质量

1.1.1 有的养殖户购买的疫苗属“三无”产品或中试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1.1.2 保存条件不能达到要求。弱毒冻干苗长期在室温下放置,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效价会下降。

1.1.3 运输条件未能满足疫苗要求。未坚持“苗随冰行”,特别是高温天气受到阳光直射往往使疫苗失效。

1.1.4 疫苗稀释不当。注射器未经消毒重复使用,在同一支注射器内混合使用多种疫苗和抗生素,会导致活苗失活。稀释液的PH不符合疫苗使用规定,如猪瘟兔化弱毒苗在稀释液的PH值超过7.0易失活。按规定稀释后未及时使用。

1.1.5 疫苗毒株(菌株)的血清型或亚型与引起疾病的病原的血清型或亚型不符,型间互不交叉保护,如口蹄疫疫苗毒株的血清型、亚型不包含流行的口蹄病毒的血型亚型,则可引起免疫失效。

1.1.6 疫苗受到污染。目前已发现有些病是通过接种疫苗的途径爆发的,如使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的小牛血清制作的弱毒苗,可导致猪群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该病毒污染了猪瘟疫苗,抑制了猪体内猪瘟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

1.2 操作不当

1.2.1 选用针头不当。针孔径大,药液易溢出流失,针头过短或注射方式不当,如打飞针,斜针,易使疫苗停在脂肪内,不能发挥抗原效力,降低免疫效果。

1.2.2 消毒不当。注射部位涂擦消毒液过多,对活疫苗有破坏作用;注射器针头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也会使弱毒苗灭活。

1.2.3 随意搭配两种以上的疫苗引起免疫干扰。操作人员为图省事,同时免疫两种或多种弱毒苗,往往产生干扰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两种病毒感染的受体相似或相等,产生竞争作用,影响另一种病毒的复制。有的防疫员将病毒疫苗和弱毒菌苗混合使用,若病毒苗中加有抗生素,则可杀死弱毒菌苗而导致免疫失败。

1.3 强毒株流行

母体持续性感染长期带毒,病毒病原发生变异。如生产母猪长期隐性携带猪瘟病毒,其生产的部分仔猪(一般2~3头)初期不表现症状,一般在断奶后即发生症状而死亡,即使做了猪瘟超前免疫或打了疫苗也无效果。

1.4 猪体的免疫系统受到侵害

1.4.1 免疫抑制性疾病抑制了机体免疫机能。猪瘟、猪蓝耳病、猪Ⅱ型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等均可以引起免疫抑制。

1.4.2 应激因素引起免疫抑制。如早晚温差过大、捕捉、断奶、转群、去势、运输等均可导致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1.4.3 药物引起免疫抑制。许多药物对免疫接种有抑制作用,如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氯霉素(抗生素),在免疫期间使用了此类药物,能导致免疫抑制。

1.4.4 饲料中某些成分缺乏或超标亦可引起免疫抑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某些成分的缺乏或过多均可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如维生素A缺乏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小,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的抗体能力下降;另外,霉菌毒素、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和杀虫剂等科损害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在不使动物发生中毒症状的剂量下,就能使免疫机制迟滞。

1.4.5 动物体本身状况引起的免疫抑制。如动物发生遗传性免疫抑制疾病;机体衰老导致免疫抑制;分娩时母畜的免疫功能降低。

1.5 母源抗体的干扰引起免疫接种效果

母源抗体可使动畜(雏)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保护,但又给免疫接种带来影响,如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期间接种疫苗,将引起母源抗体与疫苗的中和、吸附作用,不能渗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

1.6 动物的饲料等投入品中含有某些抗生素或抗菌药物

在接种某些细菌制成的活菌苗(如猪丹毒菌苗)时,造成免疫失败。

2 对策

防疫是养殖业第一生命力。如果要提高免疫效果,增强动物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那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净化养殖环境,从防治畜禽疫病的源头抓起

建立定时定期消毒制度,绿化环境,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等措施。

2.2 优良的饲养条件

创造优越的饲养环境,防止饲养密度过大,投入品不能过热或过冷;断奶、混群、转栏等要平稳过度,栏舍内空气经常保持流通,避免有害气体浓度超标。

2.3 疫苗产品的选择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确保质量,同时所选疫苗(菌)毒的血清型或亚型要与当地或本场所流行毒株活性的疫(菌)苗。

2.4 严格操作规程

2.4.1 仔细阅读疫(菌)苗说明书、标签、瓶签,严禁使用过期、无批号、无批准文号、无生产日期的产品。按要求运输疫苗,坚持“菌随冰行,苗到冰未化”特别是高温季节,要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

2.4.2 作为稀释液,无论生理盐水、蒸馏水或铝胶盐水,都应与疫苗一样无异物杂质。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中所用的水质会直接影响到疫苗的效力,因此,水中不应有清洁剂或消毒剂,也不应有铅、汞、铜等金属元素。同时,水的酸碱度保持在6.8~7.4之间为宜。稀释疫苗不能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清毒剂。稀释后的疫(菌)苗要及时使用,气温15℃左右12小时内用完,气温15℃~25℃时6小时内用完,25℃以上,应4小时内用完,未用完的集中销毁处理。

2.4.3 免疫接种方法:每种疫苗均有其最佳的接种方法和途径。接种时应根据疫苗的要求、畜禽日龄、饲养情况、生产性能及防疫工作多少而定;不能擅自改变疫苗接种途径,以免影响免疫效果。饮水免疫所用饮水器具要充足。服苗前停水2~4小时,确保每只(头)畜禽能饮到足量的疫(菌)苗;喷雾免疫应使疫苗用量加倍,喷雾粒子大小要适中。疫苗免疫剂量应采用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小于规定用量时,畜禽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剂量过大则会造成强烈应激,引起免疫麻痹,使免疫应答减弱,影响免疫效果。

2.4.4 为防止各种疫苗间的干扰作用,两种不同疫苗(尤其是弱毒活疫苗)间通常应间隔至少5~7天进行免疫接种。确需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时,不能混合使用,要分开在颈部两侧注射,否则容易引起疫苗互相作用或干扰,进而引起免疫系统的紊乱或应答减弱,降低免疫效果。

2.4.5 免疫程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免疫效果的好坏。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最好根据免疫监测结果及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动物生长周期及用途、母源抗体情况、疫苗间的相互干扰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包括免疫接种的疫病种类、疫苗种类、接种时间、疫效及间隔等内容。

2.4.6 灭活苗、活苗可搭配使用。活苗的优点是抗体产生快,免疫应答全面;灭活苗的优点是产生的抗体高且维持时间长,不受母源抗体干扰;二者联合使用可以使动物机体产生强大的保护力。

2.5 减少药物的干扰

在使用细菌制成的活菌苗时,接种前后10天左右不能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特别是对动物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2.6 在免疫接种前后、在饲料、饮水中添加维生素、活性菌、葡萄糖及黄芪多糖等中药剂,有利于减轻应激,增强免疫活性因子,提高免疫效果。

2.7 坚持“五不打”即孕畜、弱仔、病畜禽、日龄偏小、生产前后7天左右的不进行免疫注射。

2.8 加强畜禽的检疫、消毒、隔离工作,对某些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而又确实治疗困难的,要坚决淘汰或扑杀,确保养殖场疫情清净。

[1]王国章.浅析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4):79-80.

[2]陈静.浅谈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5):181-183.

[3]郭枫梅.疫苗及动物预防免疫接种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60-61.

[4]凌继忠.畜禽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及副反应的处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4,(7):228-229.

[5]任希恩,李德福.影响规模养殖场免疫效果的因素[J].当代畜牧,2014,(26):31-32.

猜你喜欢

母源免疫抑制猪瘟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浅谈猪瘟防治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