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约龙山山羊养殖业发展的因素
2015-08-15姚华鑫姚华清
姚华鑫,姚华清
(1.湖南省龙山县贾市乡动物防疫站,湖南龙山416800;2.湖南省龙山县畜牧水产局,湖南龙山416800)
为进一步了解龙山县山羊发展状况,笔者通过走访调查,采取抽户实地走访调查结合养殖业技术推广调研,对龙山县山羊主要养殖区域:靛房、他砂、洗车河、苗儿滩、洛塔、里耶等10个乡镇41个养羊户(存栏羊7320只)。经过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龙山草场资料较丰富,养羊优势突出,但在养殖生产环节中,农户科技意识较落后,基本采取自然放养,卫生条件差,草资源利用不合理,品种退化严重。现将阻碍龙山养羊行业的发展因素归纳如下。
1 养殖户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意识落后
1.1 养殖从业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山羊养殖户大多是本地农民,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15%,40~49岁的占35%,50~59岁的占40%,60岁以上占10%,大多数养殖户具有初小文化,还有少数半文盲,甚至是老弱病残,生活生产能力低下,接受科学文化技能迟缓,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养殖技术,导致山羊养殖发展慢、产业效能不高,由于养羊是苦、脏、累的活不能吸引青壮年优秀人才从事山羊养殖,限制了养殖规模扩大。
1.2 防病意识差、水平低
山羊疫病免疫接种不完全、不及时,山羊养殖日常免疫接种疫苗有羊口蹄疫、羊三联四防、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痘、羊链球菌病、羊布氏杆菌病、羊传染性脓疱等。目前龙山县山羊各种疫病羊口蹄疫、羊三联四防、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痘免疫率分别是95%、78%、73%、56%左右,羊链球菌病、羊布氏杆菌病、羊传染性脓疱接种率在10%以下,由于没有进行全面接种,导致羊群抵抗传染病能力低,易感羊群多。对于日常出现的病羊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病死羊无害化处理率不高,时有乱丢弃现象,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疫源地。不注重定期驱虫,且驱虫药物单一,极大影响了山羊的生长繁殖。
1.3 缺乏品种意识
目前龙山主要山羊养殖品种有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武雪山羊。随着近几年的山羊养殖业迅速发展目前大多是杂交羊,养殖户缺乏良种意识,农户饲养的种公羊基本都是自留种,需换种公羊时,也都是与附近的养殖户进行调换,种公羊的质量较为一般,后代的长势也不尽人意。若引进优良品种往往需要到一些养殖大省去,价格贵,路程远,很多养殖户承受不了,如果引种不当,由于气候、环境的改变产生应激,若引回带病山羊更是得不偿失。
2 饲养管理粗放
2.1 日常管理不规范
在日常管理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加上没有专业养殖技能,管理上存在“三心二意”,即羔羊管理力不从心,由于许多养羊户以农业为主附带养殖业,没有养殖管理技术,特别是寒冷季节的羔羊管理,据调查羔羊成活率在65%左右;二是种公羊管理不上心,80%羊场没有种羊舍,公母混养,到了春、秋发情季节,种羊成了“白天满山跑、晚上满圈转”,大大缩短公羊利用年限,直接影响整个羊群生长发育,时常造成羔羊受伤,孕羊流产;三是母羊管理不细心,母羊的哺乳期丰常重要,哺乳期一般为3~4个月,其中前2个月的营养主要依靠母乳。如果母羊哺乳期营养好,则奶水充足,羔羊发育好、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如果此时母羊营养差,必然导致泌乳量减少,品质下降,这不仅影响到羔羊生长发育,而且母羊自身也往往因消耗过大,体质变差,时常诱发疫病,影响下期受孕。随意放牧时间,在农忙季节里放牧时早时晚,放牧时间不规律;随意放牧地方,在低洼地、湿地和厥类生长地带时常放牧,大大增加了山羊疫病、寄生虫感染和羊中毒的发生机率。
2.2 卫生条件差
山羊喜欢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有些养殖户对于环境的清洁并不是很重视,不能做到每日清扫羊舍。粪便堆积没有设置排尿沟,尿粪聚集,提高了圈舍湿度,产生大量剌鼻的氨气,引起各种病原体的大量繁殖,诱发山羊各种疾病和眼病。夏季很少使用高效低毒灭蚊剂或烟熏法驱蚊,形成“嗅、脏、刺眼、蚊多”的环境,严重影响山羊健康生长。
2.3 消毒不规范
为了保证山羊的健康,定期消毒是防止传染病发生的有效途径,但是很多养殖户消毒不规范,随性而为,没有按照消毒规程进行,有的带羊消毒,药物配比不恰当,浓度大,造成山羊轻中毒,影响生长发育;更换消毒药的意识差,没有交替使用消毒药,造成一些病菌产生抗药性。
2.4 生产管理混乱
受养殖规模影响,目前龙山山羊养殖一般都是混合养殖模式,即同圈舍同放牧。这种模式很容易造成大欺小,强欺弱,病羊、孕羊抢不到草料而饿死。养殖户一般都没有制作系谱的习惯,在混合饲养的模式下,后代血缘关系不清楚,不能准确记录配种日期,无法推算分娩时间,给产羔管理造成困难,易造成意外伤害和怀孕母羊流产。
2.5 补饲不合理
由于大多是混合养殖,补料不能因个体而定量,统一补料,不能有效地满足种公羊、不同月龄的怀孕母羊、后备羊、羔羊、育肥羊的营养需要,影响各阶段山羊的生长发育,抢食还可造成孕羊流产、羔羊受伤,营养缺乏引起乳量不多或无乳现象。
2.6 乱用抗生素
由于养殖缺乏专业知识,在养殖环节中,养殖户存在乱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养殖户都是自行到药店购药治病,甚至人药兽用,治疗患病羊时不按说明使用,加大用药剂量,一是致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出现超级细菌,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二是破坏动物肠道微生物系统,造成动物免疫机能下降,抗病差,易发病,增大死亡率;三是造成畜产品药物残留,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最终使用抗生素残留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形成恶性循环。
3 饲草资源利用不合理
3.1 饲养方式单一
龙山县饲草资源主要包括天然草地资源,耕地人工种草和退耕还草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农田附属青饲草资源,园林树叶资源五类。目前山羊的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只有少数养殖户补料饲养。一年四季靠天然草场的牧草来维维羊只生长、繁育,山羊的膘情随着季节的变幻而改变,夏天牧草生长旺季时羊只膘情好,到了冬季枯草季节羊只瘦弱,形成了“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
3.2 过度放牧
随着近几年山羊养殖户的崛起,很多养殖户没有合适的草场资源,多个养殖户集聚在一起,通常可在一个山隘里见到二至四个养羊户,羊群交错,自然草地超负荷,造成了草场过渡放牧,导致天然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产草量下降,一些优质牧草数量剧减、生长缓慢,大量有毒有害草种在草地上滋生繁衍,时见羊啃树皮、草地无草的现象,以致造成林牧、粮牧矛盾。
3.3 饲草加工落后
根据统计科调查,全县农作物秸秆的饲养牲畜利用率只在15%左右,除了豆科秸秆利用外,绝大多数作为燃料或直接抛弃在野外,秸秆利用率非常低,晒干草、氨化、微贮秸秆加工手段落后。
3.4 种草养殖技术推广薄弱
林牧结合、农牧结合、果牧结合、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养殖户接受能力差,没有很好的利用山地、果林、冬季农闲田等场地,种植优质牧草,增加放牧场地;引草入田量少,青贮加工料少,不能满足山羊安全越冬草量。
4 发展产业链短,缺乏带动
产业链短导致山羊市场价格纷乱,肉羊无法走进高端市场;流通环节复杂多样,一般交易经本地经纪人、小规模商贩和大规模商贩等之间三到四环节,大多数利润被商贩谋取,养殖户无法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加上养殖成本在不断上升,养殖户无法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降低养殖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政府引导不够
5.1 缺乏专业技术
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很多基层畜牧站的技术人员都是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老兽医,年龄老化、技能老化、知识老化、思想老化,学历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山羊养殖新状况,对山羊的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疾病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很多时候都不能及时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问题。
5.2 缺乏资金支持
养殖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大多养殖户都是农户自主创业,经济底子薄,严重影响了养殖户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县财政困难,投入发展资金十分有限,金融部门支持养殖业发展的政策规定较严,商业银行和农发行只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农村养殖大户贷款只能到基层信用社,而信用社贷款额度低、手续繁杂、需担保抵押,一般难以办成,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规模。
6 总结与讨论
养殖业是龙山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龙山县要大力发展草食家畜,除了地形和自然环境外,其他的因素可通过一些途径来得到解决。例如:可以由政府部门组织牵头,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山羊养殖培育企业,引进部分国内外相似气候地区优秀山羊品种,建立良种山羊养殖基地;强化基层服务队伍,每年增加招考指标,空编补员,及时补充农技推广队伍新鲜血液;加大对山羊养殖行业的扶持力度,降低补助所需要的条件,开通绿色贷款通道,并提供无息贷款。加强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力度,增强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力度等。
山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不仅是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畜牧业产业结构的需要,而且是改变人们消费结构的需要,同时还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