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犬》看麦克尤恩的家庭伦理观
2015-08-15张松存
张松存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一、引言
发表于1992年的《黑犬》是英国当代“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第5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杰里米8岁那年,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双亲,从此格外注意同龄人的父母。直到30多岁,娶詹妮·崔曼为妻,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杰里米认为爱情发动了他,生活主动拥抱了他。在本书中,杰里米主要回忆了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1946年到1989年,杰里米的岳父母伯纳德和琼的故事,试图重构二战后欧洲历史形态下的个人历史。如:本书第二部分,以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为大背景,杰里米陪同伯纳德飞到柏林,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途中二人谈论了伯纳德和琼的过去。从伯纳德的话中,读者看到他和琼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思维和看法。毫无疑问,战争的残酷会波及渺小的个人和家庭。
1992年该书一问世,就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国外学者研究《黑犬》主要关注它的历史意蕴、身份认同、暴力等话题。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个人的恐慌抒写了人类的过去,那么如今人们该忘记这痛苦的过去、重新开始,还是应该牢记前车之鉴,这是麦克尤恩写作生涯中一直辩论不休的问题。而国内评论界最关注的话题是“黑犬”的意象解读、历史拟写、伦理意蕴以及主题解读等[1-6]。吴超平在《“黑犬”:西方传统文化的抑郁症》中认为,“黑犬”指代的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抑郁,具体体现为忏悔精神的匮乏、恃强凌弱以及爱的缺失[5]。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从婚姻和家庭的角度来评析这部作品。
二、主要人物解读
(一)神秘主义者琼
琼是本书着墨最多的人物。叙述者杰里米多次提到想为琼写一个回忆录。起初琼是一个共产党员,面对生活热情洋溢。1946年,琼在德国旅游途中偶遇两条凶狠的黑狗,有孕在身的琼奋力与黑狗搏斗,有惊无险。后来得知这些黑狗可能是当时纳粹党养来欺辱百姓的,还听村长讲述了二战时纳粹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琼在善良与邪恶的思考中,投入了上帝的怀抱,退了党,从此成为一个神秘主义者,与丈夫伯纳德分道扬镳。此后,琼在法国南部买了一座房子,独居冥想,寻求精神世界的宁静,还写出了畅销小册子《十大冥想》。而伯纳德居住在英国,继续做许多社会活动。
琼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年轻貌美、活力无限时,嫁给伯纳德,认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和一个孩子。二人去欧洲旅游,在地中海美丽的春天里,尽展她浪漫、善良的一面。她热爱乡村生活,反对伯纳德这个昆虫学家把一种罕见的红蜻蜓制作成标本。最终,琼在法国南部一个乡村买了一个宅子,并长期独居其中。她坚信上帝的存在,相信宿命论,思考亲情、羁绊和心灵。她还读老子的《道德经》,教育杰里米“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认为运用从中学到的心灵之道能把杰里米调教成圣贤之辈。她排斥伯纳德的理性主义。
在被诊断为白血病后,琼心甘情愿地生活在单调的疗养院里,读书、写作、沉思、打盹,毫无怨言,且平易近人。1987年7月,她在睡梦中安详地去世了。在琼的葬礼仪式结束后,伯纳德躲在阴影里哭泣,真情仍在。而在女儿詹妮看来,她的母亲独自生活在法国的一块穷乡僻壤里,为寻求一种精神冥想的生活而抛弃了这个世界。
(二)理性主义者伯纳德
琼的丈夫伯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一生对科学坚信不疑,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昆虫学家、实力派。他反对琼的直觉主义,认为她只会无止境地轻信受骗。在琼独居法国乡村后,为人父、为人夫的伯纳德居住英国,依然活跃在社会生活领域。
伯纳德是一个专注的人,略显自我中心主义。他可以专著地观察毛毛虫的行为,并饶有兴致地做速写。而那时那刻,琼在离他三百码的地方被两条凶狠的黑犬围攻,她喊伯纳德,但他听不到。最终造成了琼独自面对这么危险的时刻。事后,琼诉说自己的害怕,而伯纳德仍沉浸在自己的发现里,兴致勃勃地给琼讲述他的观察。琼失望、生气,丈夫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忽略了她的感受。
价值观和信仰的不同使伯纳德和琼争吵不断,然而他们仍然爱着对方。既不愿完全分开,也不愿生活在一起。于是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分居。“伯纳德在琼去世后,总是注意年轻女孩的脸,试图找到一丝她的痕迹。总是试图寻找当年那个与他结婚的年轻姑娘。”[7]89
(三)叙述者杰里米
杰里米作为一个中间人,穿梭在琼和伯纳德之间,为读者讲述了二人的故事,同时也试图为二人建立沟通的桥梁。从小缺失父母的杰里米对家庭充满了渴望,长期处于找寻之中,青少年时期,杰里米经常与他朋友的父母成为朋友,相谈甚欢。直到他与詹妮结婚,仍与其岳父母伯纳德和琼相处甚好。在杰里米内心深处,把琼和伯纳德当成了自己的父母,满足了自己长期寻找的家庭的感觉。他试图化解二人的矛盾,使二者建立联系,让家庭重新团聚。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杰里米给人一种可信赖的感觉,游刃有余地行走在琼、伯纳德、詹妮以及小莎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间,具有极强的协调能力。他相信真爱可以救赎人生,幸福的家庭是他最好的归宿。这也是作者麦克尤恩要表达的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杰里米是建立联系、救赎人性的杰出代表。
三、《黑犬》中的婚姻
作者用不同的笔墨,描述了3桩完全不同的婚姻。
(一)琼和伯纳德
1946年,琼和伯纳德年轻、新婚、相爱,开始了幸福的婚姻生活。而后来杰里米说“伯纳德和琼向我阐述的理念往往水火不容,难以并存”[7]20。那么是什么使原本亲密无间的恋人最终分道扬镳?
伯纳德回忆他们最初相见:一开始无视这位每周都来他办公室一两次,取法语文件的女士,无意中听人谈论她的美貌,便仔细瞧了瞧她。后来坠入爱河,邀请琼吃饭、看电影。琼的回忆:在她去接手一些法文笔译工作时,无意中看见伯纳德并被他深深吸引,他的聪明、他的笨拙的体型正是琼想要的类型。后来琼想方设法接近伯纳德,直到二人开始正式交往。爱的开始,在二人看来都是美好的。1944年他们见面,相互吸引,然后在交往中相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新婚燕尔的琼和伯纳德在热恋中去欧洲旅行,琼认为他们在任何问题上都意见一致,无论是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还是前方的道路。真是肉与灵的完美结合!这时,两个人的亲密关系达到了顶峰。
随着时间的流逝,二人相处中,在有些事情上开始产生分歧,随之而来的是开始对彼此不耐烦起来。比如“红蜻蜓事件”,伯纳德这个昆虫学家被一只特别的红蜻蜓深深吸引,想要把它制作成标本,而琼想要放生,二人因此激烈的争吵。琼告诉伯纳德她已经怀有身孕,想要积善行德。惊讶的伯纳德愉快地等待第一个孩子的降临。这个孩子就是詹妮,有6个手指头。杰里米和琼都认为詹妮的第6个手指头是昆虫的报复。
真正造成二人分道扬镳的是“黑犬事件”。后来琼每次提到伯纳德,都十分怨愤,因为黑犬事件给她造成的恐惧和久久不散的心理阴影。有孕在身的妻子,独自面对两条黑犬的袭击,最需要丈夫在身边的时候,他却在300码之外观察毛毛虫的活动,并速写。事后,仍然没有理解琼的恐惧和无助,只顾向琼讲述他的观察。失望之后,二人开始越走越远。然而琼认为:“事实上,我们一直彼此相爱,我们从未停止爱慕对方,我们互相吸引,而且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我们没有办法一起生活。我们无法停止相爱,但也不会屈从于爱的力量。”[7]43而在伯纳德看来,他怀念琼的认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彻悟、智慧。
综上所述,二人价值观的不同早已为分道扬镳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伯纳德认为我是个愚蠢的神秘主义者,而在我看来,他是个目光短浅的政委,如果可以在地上换来一座物质天堂,他会把我们所有人都出卖。”[7]43所以,二人长期处于喋喋不休的争吵中。而杰里米认为:“你从来不听她对你说的话。她也不会去听你的。你们俩是在同一件事上互相指责。你和她都一样强硬。两个蠢货!你们都在把自己的内疚推卸到对方身上。”[7]100
(二)詹妮和杰里米
詹妮是个敏感、干练的迷人女子。她和杰里米的婚姻是幸福的,近乎完美。麦克尤恩借此表达了他自己的理想婚姻观。8岁失去父母的杰里米,后来与惯于家庭暴力的姐姐姐夫生活在一起,直到与詹妮结婚,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夫妇二人深爱对方,并育有4个孩子。杰里米与岳父母的关系甚至比詹妮和她弟弟们更好。
在杰里米看来:“假如我不宣告我坚信真爱可以改变人生,可以救赎人生,那就有违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谨将这部回忆录献给我的妻子詹妮,还有我那被童年阴影所困扰的小外甥女莎莉,祝愿她也能找到这份真爱。”[7]21“在数百万房屋中的一所房子之中或附近,有属于我的族群——詹妮和我们的四个孩子。我有了归属,我的生命之树扎下了根基,并且枝繁叶茂。”[7]149在麦克尤恩的信念里,真爱可以改变人生,幸福的婚姻可以救赎人生,尤其是对于童年不幸的人们。家庭是普通人们最后的归宿,而人们一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建立幸福的家庭,并使自己的后代繁衍生息。
(三)姐姐琼与姐夫哈珀
小说开头,描写了姐姐琼与丈夫不幸福的婚姻。虽然着墨不多,但一桩不幸福的婚姻及其对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却跃然纸上。哈珀天生就有暴力倾向,他和琼整天厮混在家,酗酒、打架、和好。在杰里米看来,琼与哈珀的婚姻就是轰轰烈烈、鞭抽棒打的闹剧。一个夏末,哈珀永远地离开了这里,琼从此移情于酒精和药片。他们只顾自己吵架,基本不照顾他们的孩子莎莉,更不会照顾杰里米。这样,杰里米的青少年时期就享有了充分的自由,而有时与小莎莉相依为命。
为了摆脱与琼和哈珀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糟糕状况,杰里米为了考大学刻苦攻读。最后在牛津大学争取到了一个名额,杰里米离开了,自由了。而小莎莉则跟着他追问他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杰里米因为与小莎莉的离别暗自啜泣。“我永远也不会明白,当时自己为什么不知道,或者没有猜到:琼和哈珀之间的暴力冲突会殃及到我的小外甥女。我也没有想到,直到二十年之后,她才透露出自己的心声,让别人知道:苦难会将一个孩子置于多么孤立无援的境地。”[7]14依靠酒精与药片的琼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而小莎莉在20年后,重复了她母亲的悲剧人生。
四、麦克尤恩的家庭伦理观
麦克尤恩的许多作品都是围绕家庭展开的,他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笔法触及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与家庭之外的人的关系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娓娓道来。
(一)不可或缺的爱
麦克尤恩借他的人物角色表达自己的观点:爱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础;互助、理解和原谅是维持一个幸福家庭的推动力。杰里米和詹妮是理想的幸福婚姻,夫妻恩爱,养育4个孩子。杰里米认为是爱情发动了他,家庭拯救了他。而琼和伯纳德虽分居多年,仍然没有离婚,也是因为还爱着对方。但他们俩的价值观和信仰后来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越走越远,在不耐烦中争吵不休。而姐姐琼和哈珀在没有爱的婚姻中,打打闹闹,伤人害己,殃及子女,以完全的悲剧收场。可见,夫妻相爱、和睦相处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前提。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应相互关爱和支持。姐姐琼与杰里米之间没有关爱和支持,于是他在离开家读大学之后许多年,都在逃离——住址、工作、朋友、恋人。与姐姐,这个本该亲近的家庭成员,形同陌路。这种冷漠也是造成姐弟俩悲剧的原因之一。琼在不幸的婚姻中,酗酒、打闹,最后悲惨地早逝。而杰里米在大学是一个沉默抑郁的学生,一个隐形人,跟别人的交往格格不入。然而杰里米是幸运的,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与詹妮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杰里米与岳父母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例如:两人围观柏林墙被推倒时,伯纳德被暴徒袭击,杰里米回击,保护伯纳德。这是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支持和保护。
综上所述,在麦克尤恩的伦理中,爱是救赎一切的力量。
(二)求同存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夫妻二人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之处。作者借伯纳德之口道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些事情,认为生理上的差异只不过冰山一角。杰里米分别与琼和伯纳德聊了他们的过去,发现二人对同一事情,有不同的回忆和看法。伯纳德认为琼在扭曲很多事实。痴迷于诗意的或者精神上的真相,而对真相本身丝毫不在乎。在伯纳德看来,她未把现实与幻想分开,只是从一个乌托邦换到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杰里米认为她不是从一个幻想的乌托邦转向另一个乌托邦。这是一种追寻。她没有声称自己找到了所有的答案。这是一种追求,她希望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可是她并没有强迫任何人[7]84。伯纳德和琼不能接受彼此的不同,而选择了逃避,分居多年。如果他们能够求同存异,向对方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结果可以更美满。
杰里米在情感上更认可琼的意识形态。她信仰上帝,祈祷人类的救赎。二战后,科学和理性在欧洲迅猛发展,而人的精神追求在物质文明面前越来越渺小,价值体系几近崩溃,社会危机愈演愈烈。为所欲为的人们,挑起社会暴力和战争,残害生灵。唯有忏悔、皈依上帝、博爱才能救赎人类。
当夫妻必须面对一些差异,相处之道就是求同存异。愉快地接受对方的不同,才能救赎家庭。
(三)孩子: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当一桩婚姻陷入困境,当这个家庭不再温暖,孩子就成为了直接的受害者。幼年时,孩子是脆弱的,需要保护和关爱的。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孩子的成长尤其困难重重。这也是麦克尤恩写作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8岁失去双亲的杰里米,一直面临成长的荒野,总是无限羡慕别人拥有的父母,后来到了大学无法与人正常交往。而姐姐琼在爱的缺失下,也完全失去了健康成长的机会。最终导致充满了暴力的失败婚姻。与哈珀在一起,棍棒相加。而哈珀离开后,又难以承受孤独的生活,陷入酒精无法自拔,无法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到女儿小莎莉。“莎莉几年前,在二十一岁时,嫁了一个男人,他给她留下的是虐待的创伤和一个孩子。两年后,由于莎莉的性情过于激烈暴躁,不适合抚养她的小男孩,结果她的孩子被别人领养了。多年来她终于克服了酗酒的恶习,但却又陷进了另一段悲惨可怕的婚姻。”[7]66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完全重蹈了母亲的覆辙。可见不幸的婚姻和家庭是孩子的大灾难。另外,杰里米在饭店,亲眼目睹了一小男孩遭遇父母的家庭暴力的场景,他心想这个世界对于这个男孩来说是多么糟糕啊!打抱不平的他向男孩的父亲提出挑战,并骂他是禽兽。读者也不禁为小男孩担忧,小男孩以后的人生轨迹该怎么走?长大后,他该如何面对这个邪恶的世界?真是不敢想象。
五、结语
麦克尤恩从人文关怀出发,为西方现代文明把脉,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采用巧妙的叙事手法,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事件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中娓娓道来。在陪伴伯纳德去目睹柏林墙倒塌的过程中,讲述了二战后琼和伯纳德在欧洲度假的经历。二战后,暴力依然存在,人们依然深受战争余孽的伤害。琼和伯纳德因为纳粹遗留的黑犬而分道扬镳。
伴随着宏大的历史叙事,麦克尤恩也着重研究了婚姻和家庭问题。他认为不幸的家庭会直接教育出问题孩子。无辜的孩子们需要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长大。爱是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石,包括夫妻之间的爱、父母与孩子的爱、及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爱是救赎人类的唯一的力量。
[1] 郭先进.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叙事话语[J].作家评论,2015(3).
[2] 罗媛.中国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12).
[3] 宋薇.麦克尤恩《黑犬》的历史拟写和伦理意蕴[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4] 王丽云.麦克尤恩小说《黑犬》的主题解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5] 吴超平.麦克尤恩《黑犬》的生态思想解读[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
[6] 吴超平.“黑犬”:西方传统文化的抑郁症[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
[7] 伊恩·麦克尤恩.黑犬[M].郭国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