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创作的融合艺术

2015-08-15欧阳锡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编导舞蹈创作

欧阳锡威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音乐舞蹈系,湖南 娄底417000;2.北京舞蹈学院 编导系,北京100081)

舞蹈是一种文化,它能反映社会现实。在人类不断跨区域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融合,进而形成了民族与时代共同成长的融合格局。在这一背景下,舞蹈创作的思想也将趋向融合。舞蹈表演空间以剧院表演为主逐渐延伸到广场和电视表演空间,舞蹈创作人才也将趋向多元化、多层次的融合状态。同时,艺术作为国际共同语言的一种符号,必然给舞蹈艺术创作带来压力。

融合无疑是解决现阶段创作压力的一种方法。回顾过去,美国舞蹈的发展趋势是现代表现派,致力于舞蹈内部的发展;德国是剧场式的发展,尽量创造出功能性的舞台布景,以提供美学和实际氛围。美国专职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曾经这样论述:“如果美国和德国能够将其舞蹈艺术力量融为一体,舞蹈艺术史至少要向前推进一代人的时间。”[1]200

一 舞蹈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句话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艺术表现形式也存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国古代舞蹈是以“诗、乐、舞”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音乐逐渐成为舞蹈的伴奏形式,身体动作的力效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展露出来,得到广泛应用。由此,编导们将“诗、乐、舞”中的“舞”逐渐剥离了出来。

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独立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众多舞蹈作品与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表达能力。例如2007 年春晚舞蹈作品《小城雨巷》,舞台布景上游漫着乡巷、白墙、青瓦的画面,舞蹈演员撑着伞在舞台上慢慢地舞动。本来两者并不在同一个空间,但是编导通过时间的统一将两者的空间放在同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令人赞不绝口。又如2015 年9 月首演的国家艺术基金2014 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现代舞剧《青衣》,王亚彬与另一个自己进行搏斗。编导将另一个王亚彬用新媒体技术在天幕中表现,由于新媒体技术可以使人影像电影一样快速运动,王亚彬顺势舞动着,另一个自己或飞速上天、或极慢前移、或在空中缓缓降落,编导将舞台上的现实舞者与新媒体技术完美结合,取得了出奇的效果,扩宽了舞蹈形式语言的空间。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不仅表现在新媒体技术上,它与传统的绘画、电影、艺术设计等艺术形式也有融合,这些艺术形式的融合离大众生活不远,在此不分别举例。

二 不同舞蹈种类的融合

现代舞必将冲击传统舞蹈,中国现代舞的文化归宿也必然走向传统文化精神,这样的新舞种才具有生命力。因此,不同种类的舞蹈在新观念的驱使下将走向融合。例如,2014 年开播的《中国好舞蹈》导师方俊组有一个蒙古族舞和街舞融合的男子群舞,在同一个音乐伴奏下,在同一个舞蹈画面中,蒙古族舞者跳着蒙古舞,街舞舞者跳着街舞,在他们的表演过程中看不出丝毫矛盾,反而赏心悦目,可见这种融合的成功成为了现实。同样,在2015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中美舞林争霸对抗赛》栏目中,国家一级演员刘福洋和朱洁静的双人舞,就融汇了民间、探戈、现代等多种舞蹈元素,不仅舞蹈语言统一,而且具有审美意蕴。

由此推断,在融合的观念下,经过舞蹈家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不同种类的舞蹈是可以融合并赋有某种形态的。“1920 年期间,舞蹈家尤斯正力求创造一种古典芭蕾与新舞蹈的结合,并能够完整表达剧情的舞蹈。1970 年期间,皮娜·包希闯进现代舞先锋行列,赋予它以形态。”[2]可见,舞蹈种类之间的融合是一种态势,是未来舞蹈创作的一种方式,是由社会发展现状和不同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决定的。美国专职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说:“任何一门艺术只要保持了25 年多的静止,便很难经起历史的考验了。”[1]1-2以融合为主导的创作思想必将成为中国新一代编导的创作主流。

三 舞蹈与服装、道具之间的融合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创作应放眼于整个舞蹈表演的全过程及舞台表演的服装、道具等。通过对舞蹈服装、道具的创新,融合舞蹈动作并对舞蹈形象进行有目的性的塑造,以获得对舞蹈作品主题思想的完美表达。如果只注重舞蹈内部的发展,舞蹈表现必然受到局限,与大众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远。“比如我们用人体表现火苗或公鸡,柳树或星星等,这些形象从外表到质地里里外外与人体毫无相干,也很不相似。我们可以用服装和道具多少弥补一点缺憾。”[3]例如第七届“桃李杯”民族舞比赛获奖作品《梅》,当舞者刘福洋身体处于下腰状态时,双手抖起硕大的裙子,就像一朵梅花在微风中微笑着起舞。编导利用舞蹈服装与人体动作的配合,完美地将梅的形象塑造了出来。又如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舞蹈作品《雀之灵》,有常识的观众都知道,母性孔雀一般是不会开屏的,但是在《雀之灵》创作过程中,杨丽萍有意将裙子展开,重复将裙子拉起,以表现孔雀的美丽和灵性,甚至利用舞美灯光将裙子无限扩大,给观众一个明确的指示,这一点与逻辑不相符,但她演出成功了。这应该给编导些许反思,在舞蹈编创过程中,“服装设计是舞蹈艺术综合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演员穿上合体的衣服,更主要的是在服装设计中表达更多的文化信息和审美需求”[4]。

再看一下道具与舞蹈的融合。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中国著名舞蹈编导、教育家、理论家)为广州芭蕾舞团编创的现代芭蕾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其中有个情节是找玉,编导在剧中加进了“放大镜”“应急灯”等许多现代元素。这些道具与原有的时代根本不符,在舞蹈画面中与舞者的古装也格格不入,但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对宝玉叛逆形象的一个更夸大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青年意识在宝玉身上的强烈体现。正是这种现代意识,使得舞剧后面一系列的行为成为可能。

上述实例足以证明,将舞蹈与服装、道具进行有机的融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这也启示众多编导,要善于发现舞蹈服装、道具在舞蹈创作中所发挥的独特性和指向性。

四 舞蹈艺术与社会空间的融合

舞蹈艺术作品一般是在舞台上表演,怎么能和社会其他空间进行融合表演呢?这一点,我们从山水艺术、实景演出中就能体会到。舞蹈艺术展演大家庭离不开社会空间的参与,它给舞蹈艺术披上了一件富丽堂皇的外衣,让人真正感觉到“天人合一”的中国艺术文化精神。例如,广西《印象·刘三姐》、河北《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湖南《天门狐仙》、福建田园风光《梦里老家》等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创作的实景演出,将舞蹈与社会空间、灯光等融合,让人感觉似乎人的一切生活都是美妙的舞蹈,社会空间成了为人类舞蹈准备的舞台。从舞蹈艺术生产链条“舞蹈创作—舞蹈作品—鉴赏者”中也可以看出,舞蹈作品到观众面前,并非一定要在舞台上才能和观众见面。第二代先锋派舞蹈家特丽莎·布朗创作的《装备部件》让人在建筑物上、树上行走,舞台被移到了博物馆、教堂、展览馆的大厅,乃至大自然的任何地方。由此可见,舞蹈艺术与社会空间的融合不仅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而且缩短了舞蹈作品与审美对象的距离。

总之,舞蹈创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顺着时代发展,不断探求新的舞蹈语言和表现形式,就能层层出新,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且还能延长艺术的生命力。由此可知,舞蹈创作之融合是东方舞蹈具有“和文化”的一种“和谐”表现,舞蹈创作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舞蹈形式上,在思想内容上更是如此。融合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现象,虽然打破了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但它更能顺应人们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及向往。

[1]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27.

[3]肖苏华.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28.

[4]韩春启.舞蹈服装设计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7.

猜你喜欢

编导舞蹈创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舞蹈课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我和舞蹈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