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编辑的职业功能与能力提升

2015-08-15谭琼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出版物能力文化

谭琼华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湖南 长沙410007)

编辑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虽然“编辑”一词的出现,目前人们认为最早是在唐代。如初唐史学家李延寿在《南史·刘苞传》中写道:“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但近似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已出现。该书论及孔子《论语》时说:“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其意思就是孔子的门徒搜集他的言行,整理成书,成为流传千百年的《论语》。这里的“辑”就涵括了编辑的功能和意义。尽管“编辑”一词出现较晚,但编辑却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编辑,他删诗、书,订礼、乐,对中国文化的整理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文化的整理传承是编辑传统的职业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编辑职业功能有了新的内容,相应地,也需要提升新的能力。

一 新时期编辑职业功能的变化及其原因

传统编辑就是对已有的文化成果“旁搜远绍”“爬罗剔抉”“提要钩玄”,将其整理成出版物进行传播,供当时或以后的读者阅读欣赏,因此传统的编辑职业功能就是整理、传承文化,而传统编辑就是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承者。正如论者所言:“上古之世,地旷人稀,既无文字以同声气……隔离稍远,必赖传达。词繁意琐,则传言者或失其真,故必简其语,齐其句,谐其言,而后传之者便矣。”[1]古时的编辑为了文化的传承,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文化进行整理。但是,今天的编辑职业功能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不能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呈现已有的文化成果,而是除了文化的整理传承之外,还要参与文化的创新。今天的编辑不仅是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承者,还是文化创新的参与者,甚至是文化创新的组织者。著名编辑家叶至善指出:“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2]

随着出版的发展,编辑职能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当下,编辑的核心价值和主要职能是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新,特别是在市场化、数位化的冲击下,编辑的职能范围扩大了,创造性的思维就必须更多;不仅要了解市场,更要从市场的角度给作者提供写作思路、理念、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以编辑自己的思维和调查研究成果来影响作者、引导作者,把握正确、健康的出版方向,着重于实际的出版价值和意义,特别是社会价值和意义,而非埋头照着文字审校、删节、修正、编纂、编排。在这一点上,当代编辑和传统编辑有着极大的区别。新的时期,编辑宛若思想的发现者、传播者、研究者、浓缩者,是多功能的立体化角色、集多重价值于一身的文化使者。以放大的观点来看,世界进步脉动、新兴思想、经济趋势、文化传递都需要编辑及时发现,然后进行加工、创作、编辑、出版。

编辑的职业功能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社会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文化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参与。从教育事业发展来看,以高等教育为例,1988 年全国总人口9.7 亿,高校招生40万人,在校大学生85 万人;1997 年全国总人口12.3 亿,高校招生首次突破100 万,在校大学生317万;2014 年,全国总人口13.6 亿,当年高校招生721 万,在校大学生2 547 万①,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大幅提高。以图书出版为例,现存辛亥革命以前的古籍文献总数约20万种,而其中清代的古籍文献就有126 000多种,西汉及以前的古籍仅1 033 种。也就是说,清代300年留下的古籍文献远超清以前数千年留下的古籍文献。民国时期(1911-1949)我国出书124 000多种,就是说民国30 多年出版的书籍竟然跟清代300 年留下的古籍文献种数相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自1949 年到2013 年,共出版图书570 多万种,其中最近10 年出书就占了一半②。从图书出版的品种来看,人类社会文化创新成果的出现呈加速度的趋势。

另一个原因是技术方面的。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得文化创新的速度空前地提高。长期以来,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留存相当不易,在简帛时代,思想文化成果的记录是用刀刻在简牍上或书写在极其昂贵的丝帛上。当造纸和印刷术出现时,文化成果的保存与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但即便在这个阶段,著书立说并将其“藏之名山、传诸久远”仍然不是平常百姓所能做到的事情。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数媒技术使得每个人的思想活动及其文化创造成果都能很便利地得到保存和传播。在过去,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都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与平台,是一般个人难以创办的。但在今天,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任何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都几乎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技术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观点与想法。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当今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编辑的职业功能自然有了新的内容,从单纯的文化整理者、传承者变成了既是文化整理者与传承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新者和文化创新的组织者。

二 新时期编辑的能力要求

既然编辑的职业功能在今天有了新的变化,具有新的内容,那么,对于编辑的能力也就有了新的要求。今天的编辑已经不能仅仅简单地埋头审稿、改错、编排、校对,更需要参与组织文化创新。具体来说,新时期的编辑需要具备以下3 个方面的能力。

(一)文化话题的设计与掌控能力

今天的编辑不仅要了解出版物市场,更要从市场的角度跟作者沟通交流,帮助作者完善写作思路,还要以编辑自己的思维和调查研究成果来引领阅读市场。做好编辑,首先要善于策划选题、策划栏目。但是,编辑需要设计、掌控文化话题,却不能以主导者的形象出现,而是以服务者的形象出现,要跟作者、读者做朋友。在1930 年代,有一家出版单位就以其服务精神著称,这就是生活书店。它的创始人、著名出版家邹韬奋曾经说过:“服务是‘生活精神’最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是生活书店的奠基石,它在《生活周刊》时代就萌芽了。”[3]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重要的是克服读书的功利性,善于读书。如果能够修身养性地读书,通过读书潜心地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交流,必定能够提升自己的学养,从而策划出好选题、好栏目。

(二)社会活动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是最佳的倾听者和发问者,还是出版流程的组织者,因为从选题策划、组织稿件到书稿优化,在出版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地与各方沟通,尤其重要的是能够较好地与作者沟通,要不带成见地尊重每一种类型的作者,因而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例如,大型外国诗歌翻译丛书《诗苑译林》是湖南出版的一套很有影响力的书,它的出版受到了高度赞誉:“丛书《诗苑译林》……就其出版规模而言,称之为译诗界空前的盛举,殆非过誉……把这样一套难度很高、卷帙浩繁的丛书编辑工作,完成得如此出色,其胆识和魄力,诚使人为之叹服!”[4]《诗苑译林》的编辑出版前后经过了10 个寒暑。该丛书的译者中有戴望舒、梁宗岱、徐志摩、朱湘、施蛰存、卞之琳、冯至等一批现当代的翻译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丛书责任编辑杨德豫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该丛书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编辑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热情又默默无闻的事业,唯有对编辑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才能跟作者、读者交朋友,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

渊博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做好编辑的重要条件,始终是编辑的看家本领,编辑要做到“博、慎、勤、真”。博就是广泛,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世界上的每一种学问,但大致上应该博通文史哲学及科学的常识,并与时俱进地了解新知识和新形态,才不至于闹出大笑话和差错。慎就是小心,不管你怎样博学,遇到疑难问题,都需要仔细思考,对于书稿的删改尤其要小心。勤就是要勤于查证,遇到问题,不是马虎了事,要查《辞源》《辞海》或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查年鉴等类的史料,查对引文。真就是追求真理,还包括对事对人的诚实,有原则,不妥协。韬奋奖获得者杨坚在整理编辑《船山全书》的时候,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那就是:“新的船山全集不能像前两部全集那样,主要只是将所发现的船山之书辑印归总;它还必须清理三百年来船山著作写印传播的历史情况,鉴定所有版本的良莠优劣,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一部新的全集,供当代及后世研究利用。”[5]在编辑工作中要达到类似杨坚先生编辑《船山全书》那样的目标,对学养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术修养以及编辑功夫只能通过改稿、校订等日常细致的编辑工作才能得到提升。

三 新时期编辑的能力提升途径

新时期编辑的能力,体现在编辑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印制到行销推广等全过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

(一)提高组稿和审稿能力

组稿和审稿在编辑工作中至关重要,起着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身为编辑,如果沒有敏锐的眼光和创造力是不行的,沒有敏锐的眼光不可能抓住好的选题,沒有创造力便成了编书匠。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要愿意多看,耐心倾听,主动与人聊天,多行思考,心中有丰盈的意念,就容易产生好创意。编辑策划需要激情,需要转动脑筋,需要联想,需要与人沟通产生新的文化火花,唯有这样,组来的作品才有金玉之质,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编辑要对内容进行选择性过滤,从海量的作品和资讯中,为读者选择和推介好书,权衡是否符合主流价值,并做出相应的修改。人们需要阅读优秀的书籍,故步自封或不受约束的出版,必定会拖垮出版物整体的品质;不恰当的作品会污染眼睛,浪费宝贵时间,甚至虛掷生命。编辑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灵魂,要能够编辑出有一定水准和影响力的作品。优秀的编辑应是总策划人,从选题的策划、构思到执行都要亲力亲为,內容要优质并且能够迎合却不巴结市场;要坚守文化理想,坚持出版梦想,坚決出版对文明有帮助、对传承文化有助益的精品之作。

(二)提高编辑和加工能力

文字品质是出版物的生命,忽视了品质无异于自寻死路。编辑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身为编辑,如果沒有戒骄戒躁的耐心和細心,心中沒有足够的出版热情,是很难耐得住寂寞进而整合出完善的出版內容的,而对于文字更要有琢磨再三的耐性。编辑工作是很复杂的,需要有美的鉴赏力、精细的文字能力、反复编撰的耐心,还要不停地整合各项资源。编辑就相当于导演的角色,要把原始素材进行最佳整合,这是一个不断再加工的过程,不是看完稿子就完成了。如果说作者是一本出版物的父母,那么编辑可以说是一本出版物的灵魂。编辑的使命是为读者服务,只有本着为读者服务的责任心,为读者着想,编辑出版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若编辑的使命感不强,对书稿品质控制的责任心不强,不下工夫编辑加工,出版物的品质就很难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对读者负责了。

(三)提高编辑后期工作能力

编辑的工作是从事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是介于市场、內容和读者三者之间的桥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编辑宛如一个投资家:发现好的文字,整合和创新出良好的书籍,进而满足读者需求。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编辑是个策略者,唯一目的就是发现资源。所以,在编辑的后期工作中,无论是出版物的编排、印制还是营销策划、推广等等,编辑同样要有良好的能力,要保持出版物的水准,确保出版物“完璧无瑕”。在编排和印制上,要找出最具创意、最能清楚表达主题同时又易读的呈现方式,这样出版物的内容品质才会有所提升。在营销策划和推广上,要着眼于满足读者需求和新的、有价值的知识,着眼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出版业是知识的创意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赋予了出版业更多的文化使命,同时也丰富了当代编辑的核心价值和角色內涵。文字无限地延展,而编辑的价值就是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获得最多元的效率价值;编辑的价值更体现在对內容的选择和判断,以及意涵优化和成品的推荐上,最核心的价值是塑造人类灵魂,带领读者发掘最美的人物、最美的精神、最美的思想、最美的成就。编辑不是简单的文字加工,编辑的价值水准会影响所有作者、读者,甚至社会的思想境界。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编辑,只有具备了参与文化创新的激情与能力,才可能具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有可能编辑出真正有出版价值、生命力长久的出版物。

注释:

①参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参见“从统计数字看中国出版”,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三卷下册,第514—526 页,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出版。2000 年以后数据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

[1]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73.

[2]叶至善.《叶至善序跋集》序言[M]//叶至善.叶至善序跋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邹韬奋.生活史话[M]//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1 卷(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73.

[4]杨德豫.《诗苑译林》丛书概况[M]//陈满之.我与湖南出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159.

[5]杨坚.《船山全书》从事纪略[M]//陈满之.我与湖南出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208.

猜你喜欢

出版物能力文化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2017年出版物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