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
2015-08-15张莹
张莹
(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新华小学)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
张莹
(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新华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新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构建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只是一味讲解,学生处在被动听讲的地位。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是提高小学教学教学效率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数学规律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识,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对数学规律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节内容时,如果教师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难以理解,也不知道知识的来源与过程。因此,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硬纸板,剪一剪,摆一摆,看一看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与规律。小学生乐于动手,他们将纸板剪成一个个三角形,用各种方案进行摆放。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有的学生惊叫起来:老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并将它们排列在一起,正好构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或者求证的数学规律,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数学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与境界。再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节内容时,因为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在教学时,教师问学生能不能通过圆柱的体积,找出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小组之间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用硬纸板制作圆柱,再制作一个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并进行比较。经过讨论,他们用圆锥体盛满细沙倒入圆柱体内,他们发现圆锥体内盛满沙,向圆柱体内倒三次,正好把圆柱体倒满。由此,他们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的结论。
二、创设开放性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传统小学数学,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单向思维的培养。例如,学生所做的题目只有一个固定答案。学生在这种训练中,创新意识很难得到培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加法”一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凯×家离学校6公里,爽×家离学校9公里,凯×家离爽×家多少公里?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5公里!教师启发学生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甚至是动手来思考。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了凯×、爽×、学校的位置关系。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当凯×家与爽×家分别在学校的两端,并且在一条直线上时,他们家的距离才15公里。在没有指定的情况下,凯×家、爽×家、学校三者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凯×家与爽×家的距离也有多种答案。通过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学习“等腰梯形”一节内容时,教师用多媒体遮蔽功能挡住了等腰梯形的其他部分,只显示两个相等的底角,让学生猜测一下,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的两个角。有的学生说:这是等边三角形的两个角;有的学生说这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的学生则说这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还有学生说这可能是多边形的两个角。他的理解是,我们平日所见到的螺母是多边的,并且他们的角也是相等的。最后,教师将大屏幕的遮蔽部分去掉,学生都面面相觑,教师由此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等腰三角形。教师的导入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新课的导入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在具体的操作中动脑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胡怡聪.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5).
[2]黄荣坤.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J].成功:教育,2010(0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