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浅议科学课堂三个关注
2015-08-15张达
张 达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小学)
一直以来,从关注科学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到关注科学课学习过程与方法,再到现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包含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我的教学理念在几年的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得到提升。
最近听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与摩擦力》,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线索,通过学生的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起科学的概念,主动去获取科学的知识。剖析这节课,并与优秀老师的教学进行比较,我觉得知识目标上关注生活、过程目标上关注探究、情感目标上关注细节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关注一:立足生活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科学知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生活化,把科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教学片段】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师:(出示一根较光滑的木棒,一端涂有油。)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一位我们班中最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最瘦小的女学生来进行一场夺棒比赛。(学生推荐)请同学们预测一下,谁会赢,谁会输?
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比赛,瘦小的女孩子赢了。
师:大家觉得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和你们刚才设想的相反?
生:因为男生一端很滑,使不上力。
师:这位学生真会观察,抹了油的那一端,因为手与棒子之间少了摩擦而握不住,另一端,手与棒子之间摩擦比较大,我们可以握得很紧,不易滑动。你们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
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双手分别放在桌子上方或贴着桌面往前推,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各自感受并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把手放在桌子上方,我往前推很轻松。
生:我感觉贴着桌面的时候,有种力在阻碍着我往前运动!
师:我们有亲身的感受,由于摩擦,物体运动时常会受到阻碍,这种阻碍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板书:摩擦力)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摩擦现象,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都是由于哪些物体之间发生摩擦而产生的结果。(课件出示几组图片)
通过游戏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身材相差这么多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好奇心陡增。而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把这种感性认识通过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走向理性。
2.教学过程情境化
【教学片段】感受摩擦力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感受过摩擦力吗?我们现在来感受一下摩擦力,你有什么好办法?怎样去感受?一分钟时间,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在感受摩擦力!(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愉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交流: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感受摩擦力的?感受了几次?这几次用力大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呢?那摩擦力的大小会跟什么因素有关?
很显然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
3.课外活动科学化
【教学片段】摩擦力知识运用
师:如果某一天你的鞋地被磨光滑了,穿上它很容易摔跤,但你又不舍得扔掉它的时候,你会想到用哪些好办法去改进它呢?
要把这个新知识再应用到实现生活当中,老师还必须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注二:突出探究
【教学片段】探索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的确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你觉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板书学生说到的各种因素,后面写上“?”)(追问你指的本身是哪方面呢?)物体重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面的大小……那你能具体说说你认为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吗?
师:我们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先选择“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状况”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你准备怎样设计实验证实摩擦力大小确实与这些因素有关?
(1)谁能说说看你认为应该怎样安排实验证实?做这个实验时,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物体的重量……)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物体接触面的状况)可追问:接触面的不同有哪两种情况(幻灯片总结)
(2)多媒体出示材料,根据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不改变?怎么改变呢?
(3)学生交流。
(4)师:我们每次测量进行三次,这样就能让我们的数据精确些。别忘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尽量减少误差,我们比比哪组合作最先完成,把数据汇报给老师。
1.科学探究需要时间
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动手之中。在做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更改自己的实验方式或操作步骤,设计思路。这样,通过经历从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正好符合科学认识的过程。
2.科学探究需要提供材料
提供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带相应的材料。材料必须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材料应与学生的探究能力相适应;应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索;尽量避免引起与学习无关的行为;而且应该数量充足。
3.科学探究注重动手过程
科学探究在需要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在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这些不属于陈述性的知识,这类目标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就能够学会,而是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内化才能习得的。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这样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注三:注重细节
在科学探究课中,实验教学是主要的科学教学形式,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由于学生对实验的方法不太熟练,很容易出现错误,故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演示测量摩擦力的正确方法时,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一定要沿着水平方向,而且必须悬空,测力计不要与物体表面发生摩擦。这看似平常的细节,实际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就是要较真,来不得半点水分。教师的操作要规范,符合科学的标准,在演示实验中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科学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操作时需要规范的地方太多了,一不留神,可能就犯下了错误。在科学实验的操作中真是马虎不得,因此,得反复考虑“这样做科学吗?”如果学生能经常这样的话,我想我们的科学教学肯定会越来越规范的。如果让学生经历不科学的研究过程,那还谈得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吗?还不如不经历,一个错误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科学教学要关注细节,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的整个探究的全过程。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而且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和思考。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
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