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初探
——小语“注、提”实践经验浅谈
2015-08-15李波
李波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晨光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初探
——小语“注、提”实践经验浅谈
李波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晨光小学)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那么,如何变“要我学为我爱学”?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潜心钻研,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引情入境,阅读中识字,训练中发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所以情趣导入很重要。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不是唯一。阅读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基本途径。以阅读为中心组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适应儿童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可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有关情节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课文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关键是鼓励学生敢于发挥自己潜在的智力,切入课文创造的已知情景,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未知情景。
首先,可借助课文中已有的想象内容,引导学生综合想象。例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者应根据全文内容安排一个综合想象:这篇课文学完了,这个时候你面前的小女孩是什么形象呢?由于老师的指导,学生浮想联翩。
其次,教师可借助课文中的句子或片段,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写群众等总理灵车的情景。教师启发学生把这段话想象成一个生动的场面,通过想象,学生仿佛也置身长安街,一同等着为人民的好总理送行。
三、借助词句变动,进行语言训练
实验教材中,对保留的传统课文,在语言文字上做了很多认真推敲和精心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加准确、生动、流畅,这样更便于学生学习语言,接受规范性的语言训练。
四、优化教学过程,强化“三动”训练
1.让学生“动脑”想一想
当教师给大家讲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可引导学生问:她都做了哪些梦?再启发学生想想:你曾经做过什么样的梦?说着放上悦耳的小夜曲让大家“动脑”想一想。
2.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
3.让学生“动口”说一说
学生画完“我的梦”后,以小声说、大声说、指名说,小组互说,给身边的教师说等形式,引导学生想说、敢说、爱说。打破先举手方可发言的规矩,提倡“想说就说”,不必举手。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通过同学讨论、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效率越高,学习效率越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