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2015-08-15张晓刚
张晓刚
(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张晓刚
(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
1997年的夏天,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初级中学,报到后,才发现自己的被褥没处放,校长热情而又无奈。最后,我被安排在学校后院一座旧庙旁的瓦房里,这一待就是四年。那是一个“暴力教育”泛滥的年代,对学生的惩戒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教育方式,没有人感觉有什么不对。初上讲台,我便意识地要以这种方式来树立我的师道尊严,不到几日,班纪肃然,风清气扬。强子(化名)是个例外,他身形瘦小,一脸的不在乎,我怀疑他对板子已产生了免疫力,或表情木讷,无所事事,或眼神迷离,超然物外,上课基本不听,作业基本不做。几位任课教师既忧心忡忡,如鲠在喉,又气急败坏,束手无策,但也有点怵他,也基本料定“孺子不可教也”,不出几日,便可能挎包而去,所有的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强子丝毫没有受“暴力美学”的影响,依然我行我素。我站在讲台上,以自己“学多识广”的优势侃侃而谈,以期影响我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又借肃整班风发泄自己的失落。我曾经梦想中优雅的教师形象如同断线的风筝,离我的现实越来越远。我深夜所写的诗歌,我的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又极其崇拜地仰视着我,我的生活忧伤而又粗暴,没有人能理解我。
我估计也没有人能理解强子,强子极其安静又极其偏执,极其消沉又极其自我。七年级的学生,兜里还别着个打鸟的弹弓,没事的时候把玩一会儿。我把全身心的不畅快劲全都使到教学上,(以后才知道,过度教育也是不好的)与学生同上下课,甚至周末也不回家。班级语文成绩持续上扬,一骑绝尘,强子安然自若,成绩稳定。那时,我给班级学生创造了一套俗不可耐的励志口号,我高呼:“火车没油怎么办?”学生声嘶力竭地齐喊:“加油,加油,加油!”你不得不承认,上了初中的学生,像初春的麦苗,你几乎能听得见他们拔节的声音。但强子永远不吃这一套,给他讲人生,他冷冷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你失败的人生缺乏说服力”。我和强子的思维完全没有在同一轨道上,我使尽浑身解数,口干舌燥,无可奈何。我似乎永远也难以打开强子的心门。
改变,是从强子到我家做客开始。或是很久没回家看爸爸妈妈了,周末了,我骑着摩托车,一路灰尘,远远就看见强子懒懒地走在路上,没精打采。我突发奇想,讨好地邀请强子同行。他依然很少说话,默默地坐在身后,一问一答,不问不答,渐渐地就有些尴尬,干脆两人都不说话。“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到二三里路,摩托车就熄火了,百般侍弄,无济于事。我说:“强子,你先回家吧,我自己推着就行。”强子固执地摇摇头,闷着头在后面推车。摩托骑着轻松,推着沉重,就像消极的强子。强子跟我回了家,没有用电话联系他的家人,强子说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
突然造访的强子把我从神圣的讲台拉回活生生的现实。看到安静的村庄、袅袅炊烟和几眼破旧的窑洞,我既泄气又恼火地躺在土炕上,一句话也不想说,强子叫父亲爷爷,然后像回到自己家似的,给母亲抱柴火,又和父亲下棋。看起来他们比我熟稔得多,就着母亲做的鸡蛋汤泡饼,父亲和强子聊天:“这人世间三十六行,我最敬仰两个行业,一个是医生,救死扶伤,一个是老师,教化风气,所以才执意让你张老师上师范的……”这个老头,对着“外人”什么话都说,我气得蒙头大睡。
离家到学校时,母亲扯了扯我衣角说:“强子的爸爸多年在外面打工,他母亲因为家穷好些年头也不回家了,你别一门心思教书,也关照关照这些学生。”
强子的话依然很少,但他的故事、他的心里话,父亲母亲会讲给我听。我慢慢地走近学生,才发觉农村学生的苦,一半学生就是留守儿童,最困难的,像强子,村委会送来一袋面粉,自己生火做饭,上学回家。千禧年,强子所在的班毕业了,强子后来也很努力,但也没有实现大逆转而创造奇迹,高中没考上,强子转身外出打工。
那几年,我心无牵绊,一心教书,育人点点滴滴的情节充盈着我的整个生命,但唯有强子离我的生命最近。后来,我调回县城学校,教书育人也基本能应对自如。身为人师我渐渐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但强子是个永恒的符号,每面对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我总想起父亲的那句话,“孩子,你是教师,教化人的工作,即使在乡下农村,也不丢人,不要一味光要成绩,要育人成才哪!”
去年年末,强子回来了,说来看我,身形魁梧,话仍不多却有了气势。召集了当年的几个学生,硬要到KTV唱歌,他们送给我一首歌,“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记你容颜……”几杯啤酒下肚,我一时泪眼婆娑,强子他们不知道,我伴他们成长,他们却陪我走过了最困惑的那段时光。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