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教学来构建学生的美丽人生
2015-08-15毛欣
毛 欣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中除了增长知识和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为学生未来的美丽人生奠定基础。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标充分强调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的意义。
而当下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美丽”:首先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包括对己对人);其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较低下,缺乏社会责任感。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拥有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精神上的瑰宝,通过文字得以流传。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文言文应是传统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标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这无疑应该成为一种导向,引导教师注重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对于构建学生的美丽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要素,以养育学生的人文情怀
由于语文的特别内涵,语文教学也背负了知识层面之外的任务,其中人文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点,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在现在的语文教学材料中挖掘人文的精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和感受这些人文精神。
二、发扬教师的引领作用,以高品位的人文素养影响人
如教师自身淡泊名利,自然会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由衷地赞赏;如教师具有爱国情怀,自然会高度评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蹈死不顾的浩然正气;如教师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自然会对苏轼的屡遭挫折而愈发坦然而予以认同。显然,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面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青少年,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的高与低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会对学生有影响。
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1.注重诵读与背诵,培养语感,涵咏人文精神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以及背诵大量的文言文,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感的提升有直接的辅助意义。
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背诵经典的文言作品也是很有必要的。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渗透。”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的情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与课文相关的影视、图片等多种形式,适时穿插于教学活动中,起到渲染课堂审美气氛的作用。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引导其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如,笔者在执教苏轼的《赤壁赋》时,在课程的设计中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相关图片及他的自传性的小诗《自题金山画像》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至此学生对于苏轼乐观豁达品格精神会有初步的感知。
3.注重“议”,突出合作交流
所谓教学环节中的“议”,往往是置疑设悬,来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但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文言文具有文字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议”常常是被文言文的教学课堂所忽视的一种授课方式。
新课程倡导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由之前传统教学中课堂“主导者”变为“引领者”与“倾听者”,要让学生“动”起来。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课堂“动”起来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议”,如,在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课时,要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孟子的浩然之气之后,能作用于学生人生。出于此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思考讨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壮大心中的一棵“善苗”?有学生说到,孟子的浩然之气并不是只有英雄式的人物才能养成,作为普通人,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配义与道”,慢慢地让我们的恻隐之心坚固起来。这个孩子的发言太精彩了,这说明学生真正地感悟到了作品传达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能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这便是课堂教学中“议”带给我和学生的惊喜与收获。
总之,要改变文言文教学枯燥死板的教学状态,必须把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落到实处,必须在与学生共同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在潜移默化中用文言文的教学来构建学生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