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15陈高秋
陈高秋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唤醒学生探索意识
二、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自主探索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陈高秋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
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培养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新课改下,如何把教学方法与自主探索能力相结合,应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本人对于自主探索能力导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唤醒学生探索意识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线,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精心策划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自主地探索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现代化数学教育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对广大教职工的要求。如何发挥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多让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共赢。讨论可以让每位学生融入集体中,积极探索,找到其在班级中的存在感,也是最有利于学生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方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对称轴”的概念,带着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果学生提前预习过课本,就会对这个概念有简单的看法。教师要注意,面对全班学生时要让每位学生都融入课堂的氛围中,不管学生是否预习了这节课的重点,都必须让他们带着问题看课本,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教师再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出“对称轴”的概念,对这个概念有了认识之后,让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并让他们列举教室里有哪些对称的图形。根据学生列举的图形,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给予小组学习效果好或者学习积极的学生加分评定,使他们在教师的肯定中保持长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强化课堂教学的知识记忆。
2.多让学生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导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有疑问,才会积极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间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学生会质疑:能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那样计算吗?能否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通过剪拼来计算呢?能否像三角形那样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呢?学生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点。由于小学生对很多新生事物都有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一系列的思考,这些问题的发掘是学生不断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氛围,逐渐培养学生勤问、勤思考的习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探索能力,并给予小组学习中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加分评定。
3.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这种对数学知识系统的认知,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给予小组中积极动手实践的学生加分评定,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它们的展开图”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各自拿出纸片亲自折叠长方体、正方体,小组讨论或是学生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原理。通过这个实践的过程,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就会加深对立体图形的形象记忆,从而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习数学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总结,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培养自主探索精神,使学生终生受益。
1.让学生学会观察
数学观察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代数、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内在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技巧,合乎逻辑地推理,准确无误地计算。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能力。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循环小数”的特点、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从中发现蕴含的规律,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最重要的过程是学会怎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为重点,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堂上边思考边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肯定和欣赏学生。对于上课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对于上课不爱发言的学生,要从启发的角度鼓励他验和感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本的内容与词语、句子的关系犹如动物身上的皮和毛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对“毛”深度挖掘,才能真正感受“皮”的质地和手感。
如,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揣摩金吉娅的内心活动,我引领学生紧紧抓住“沉默不语”进行细细品味。
体会金吉娅“沉默不语”:
出示: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师:过圣诞节大家都非常高兴,金吉娅却沉默不语,这是为什么?到文中找找答案。
生1:哥哥姐姐买了好的礼物,而她只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师:只买了棒棒糖就要沉默不语吗?棒棒糖难道不能当作礼物吗?
生2:担心妈妈会生气。
师:妈妈为什么生气?
生3:自己没有给家人买到好的礼物而难过。
师:说得很好,虽然有时候我们说礼轻情义重,可是你们还记得出发时妈妈是怎样交代的,能联系前面的课文来理解句子,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抓关键句子
许多文章的关键句,如起始句、中心句、过渡句、总括句等,它们就像文章的穴位,“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这些句子进行品味、咀嚼,会让人回味无穷。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紧紧抓住最后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感受父爱的了不起,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先让学生自由地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并说说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根据回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用心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分别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找到有力的证据,并细细品味、交流感受、反复诵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一关键句成了联系文本、学生、故事中人物、课堂之间的纽带,不知不觉中,“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形象就矗立在了学生眼前,成就了阅读的精彩。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媒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文本处处皆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只要能找到擦亮学生心灵的火石,从文本中充分地挖掘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相信阅读教学一定会变得风采无限,一定能绽放别样的华彩。
季爱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