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挖掘文本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2015-08-15徐希霞
徐希霞
(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礼贤村礼贤小学)
巧妙挖掘文本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徐希霞
(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礼贤村礼贤小学)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现行的教材文本本身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插图、“泡泡语”、细节描写等都是信手拈来的资源。结合教学实践,从借用插图、利用“泡泡语”、品读细节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挖掘文本资源。教师如果能充分地挖掘文本资源,找到擦亮学生心灵的火石,并利用好这些资源,阅读教学一定会变得风采无限,定能绽放别样的华彩。
阅读教学;文本资源;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行人教版教材集文字、插图于一体,文本本身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自然科学信息、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信息,又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驰骋想象的思维训练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必能使阅读教学的华彩绽放出来。
一、曲径通幽——“借”插图
1.借用插图激兴趣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翻开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册、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与文字内容相比,明亮的色彩、具体可感的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配有一幅荷叶美景图。进行此课的教学时,我一边引导学生欣赏插图,一边导入:这满池绿绿的、圆圆的荷叶吸引了一个个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哪些朋友来了呢?学生从插图中马上就找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紧接着质疑:这些朋友们说荷叶是它们的什么呢?从而引出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美丽童话,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课文产生了兴趣,饶有兴致地读起了课文。
2.借用插图破难点
文本中一些特定的情节和场景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对缺乏生活阅历的学生来说,对这些特定的情节和场景往往感到很陌生,但文本中文字的表述在他们的头脑中只留下了模糊的印象,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文本中很多插图再现的往往就是这样的情节或场景,品读这些课文时,可以适时借用插图这把“钥匙”,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插图,画面定格在母亲工作的厂房里:昏暗的灯光、一排排缝纫机、佝偻的身影、揉得皱皱的毛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母亲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再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伟大,较好地突破了课文重点。
二、柳暗花明——“吹”泡泡
1.吹吹泡泡巧切入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感的一道门,找到了这扇“门”,教师就可以顺势而导,学生就能顺利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阅读的乐趣。
如,《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患小儿麻痹症的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在阅读中,我紧紧抓住“泡泡语”切入:“从两次掌声里,我体会到……”,一步一步和学生深入对话,对话的过程仿佛就是围绕着“泡泡语”圈画一个个同心圆的过程,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同心圆的半径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也不断扩大,孩子们感受着掌声带给英子的变化,感悟着掌声的丰富内涵,体验着“吹泡泡”带来的快乐。
一位老师在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也巧妙地带着孩子们吹起了“泡泡”: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22课,我们一起去领略那里的风光。同学们,让我们先看课文最后的泡泡图,边读边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那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我觉得课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同意吗?好,那让我们一起先去欣赏景色优美的西沙群岛……
以“泡泡语”巧妙地切入,展开阅读教学,可谓是信手拈来,既利用了文本的资源,又能使孩子们根据“泡泡语”中的提示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说是高效低耗。
2.吹吹泡泡巧渗透
文本中的很多“泡泡语”是以商量的口吻提示阅读方法的“方法归类型”提示语,这些“泡泡语”隐含着许多关于阅读方法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时就要重点落实这些目标,引领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以三年级上册为例,《爬天都峰》一文,“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风筝》一文中,“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秋天的雨》一文中,“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科利亚的木匣》中“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
提示语巧妙地将学习目标寓于充满趣味的“泡泡”中,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善用文本中的资源带领学生“吹一吹泡泡”,融朗读、感悟、理解于一体,巧妙地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落实学习目标,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咬文嚼字——“品”细节
1.抓关键词语
词语是组成文本内容最基本的单位,理解、感悟词语是理解句子和文本内涵的基础,尤其对一些关键词语的体要使学生对构建的情境产生学习的沉浸效果,主动地建构知识。此案例情境为新知识教授和巩固练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插入图片的知识点融合在认识动物小熊猫的情境中,贯穿整节课,从图片的插入、图片的大小调整到图片环绕方式,驱动了所有的教学环节。由此可见,真实性原则必然以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出发点,更好地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知识的正迁移。
【策略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个理想的情境能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怎样根据所授内容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创设情境的尝试:
1.巧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小学生的最爱,既然他们爱玩游戏,我们何不通过玩游戏来掌握所学知识呢。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指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中的“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学生选择扮演警察,从键盘中输入显示器上出现的字母,输入得越快,就越有可能捉到小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键盘指法,而不再是老师一味地强调要抓紧练习,让课堂变得枯燥。又如,“千课万人”观摩会上,杭州保俶实验学校的王理老师执教“初识Scratch”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玩Scratch小游戏,自主体验Scratch作品,使学生产生学习Scratch的欲望,到最后用Scratch软件制作小游戏。整个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非常好。可见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寓于游戏情境中,学生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也为今后的学习活动埋下快乐的种子。
2.巧设竞赛情境
小学生天性爱表现,喜欢争强好胜,通过竞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竞赛无疑是激发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创设竞争和成功的平等机会,恰当地开展有趣的比赛活动,消除学习的枯燥感,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千课万人”观摩会上,福建厦门人民小学危财金老师在教学“巧用自选图形”一课中先把班上学生分成4组,每闯关1次,由小组长到黑板前向上移动代表自己小组的飞机,几次任务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效果好,学生只要看飞机有多高就知道了。每个学生都非常在意自己小组的飞机飞得有多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拼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竞争意识强烈,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学效果如期达成。当然,在竞赛时也应该注意正确引导、合理控制,无序的竞争是低效的。
3.巧设故事情境
每个儿童都爱幻想,喜欢听故事,创设具有趣味性、想象性的故事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引导他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把知识融入故事中,再配上生动、唯美的多媒体课件,能较快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推向高潮。例如,“千课万人”观摩会上,温州石坦巷小学的林美珠老师执教“初识Scratch”一课,林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美妙的太空图,并用柔美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带着小猫一起来到太空中遨游。对于太空,学生有太多的想象空间,真想走上去看一看呢,想象的翅膀就跟随老师飞向了浩瀚的太空。学生自主带着小猫,研究走法,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角色行走的指令,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很不错,赢得了观摩老师的称赞。
4.巧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真实的感觉,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
以上策略只是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进行的有效尝试。其实,创设情境并不拘泥于此。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如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勇于尝试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各种情境教学,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在宽松、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0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