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孝敬教育
2015-08-15叶健
叶健
(浙江省临海市古城小学)
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孝敬教育
叶健
(浙江省临海市古城小学)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然而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说孝敬意识在当今孩子的头脑中已严重缺失。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一个支点,一个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支点,来实现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孝敬教育”由于在社会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学校德育中都能够发挥作用,并且家喻户晓,易于操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孝敬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该如何落实好孝敬教育呢?
一、开展孝敬教育活动课
学校开展孝敬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传授孝敬基础知识时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行为规范训练过程的有序性。为把孝敬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孝敬教育活动课,可利用晨会课或班会课进行孝敬知识的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传授孝敬的基础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古今孝敬的典范,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孝亲敬的老实践活动。学校把孝敬教育活动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二、重行动,抓实践
作为辅导教师,不仅要重视系统地教给学生“孝”的知识,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付诸于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敬老爱老”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思想道德的升华。学校可以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孝敬教育实践家校联系卡”,规定诸如:“学生离家或回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尊重父母教诲、不顶撞、不耍脾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挑吃不挑穿,学会几种特定的礼貌用语等”,并在“孝敬日”做家务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实际行动向生育和培育自己的长辈表达孝心和爱意。
三、以活动为主,深入浅出
开展孝敬教育,空洞的理论说教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育于多种形式的活动之中,才更有利于学生对孝敬教育意义的理解。如,老人节,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敬老爱老活动;在班级中建立同学父母生日档案卡,遇到班级学生家长生日,由班委代表向家长赠送自制的生日贺卡表示祝贺……更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孝”的新鲜感和责任感,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学校还可定期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讲座,邀请孝敬典范来校现身说孝,开展“孝心献父母”“爱心报社会”演讲比赛,孝敬标兵事迹报告会,“孝敬”主题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将会进一步深化孝敬教育,使教育内容落到实处。
四、与团队活动相结合,体现自主性教育
孝敬教育以团队活动阵地为载体,使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具体化。孝敬教育可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也可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使孝敬教育活动成为团队员的自主性教育。通过与团队活动相结合,使孝敬教育由学校辐射到社会,促进全社会尊老爱老良好风气的形成。
五、重视学科渗透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孝心”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结合学科教学,只有把“孝心”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使孝敬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孝敬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主要联系在语文、品德、社会三门学科中,但结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是联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丰富书本、课堂上的教育内容,如,在“敬老爱幼”“爱心奉献”“爱乡爱国”“道德情操”等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把孝敬教育内容从狭义和广义上与之结合,起到互补作用。
六、家校携手,共同教育
孝敬教育游离了家庭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只有赢得家庭配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成效。在活动开始前应召集家长共同商讨如何携手开展孝敬教育活动,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孝敬教育对学生个体,对家庭,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可聘任部分家长为孝敬教育顾问,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孝敬教育活动中。同时,还应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孝敬榜样,因此孝敬教育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并由家庭逐步向社会辐射。
七、创新孝敬教育,促孝心升华
孝亲敬老是人们一切思想道德养成的基础,学校开展孝敬教育不仅仅是为孝敬长辈教育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因此,更重要的是创新延伸孝敬教育,把尊师爱友,团结和睦,勤奋学习,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等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孝心教育,抓爱心培养,把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学校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对于精神文明有极高的要求。从小培养尊老、孝敬的美德,对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意义和作用就非比寻常。因此,孝敬教育可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孝敬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落实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教育的要求。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