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2015-08-15韩桂英
韩桂英
(福建省长汀县第五中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韩桂英
(福建省长汀县第五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的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那么,怎样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揭示人物的精神美
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作家塑造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形象最本质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从而了解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不仅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并通过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促使学生受到振奋、震动,看到人物精神世界中最美的内涵,影响其心理行为。《小桔灯》中的“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非常典型,在她幼小、瘦弱的外表下隐藏着美丽的精神世界,小小年纪就承受贫寒的不幸重压,要面对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然而她用“笑”,挺直身子来迎接不幸,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对待现实、憧憬未来,表现出镇定、乐观、勇敢的精神。对光明,对幸福的渴望支撑起小姑娘灿烂、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透过人物形象的表象,去发掘人物形象丰裕的精神之美,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完整、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领会,产生情感的共振及对形象美学意义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剖析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把那些无序的美学内容串联起来,给学生展示具有质感的完整的精神美的内容,这样可以触动学生审美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通过语言分析来感受意境美
语言是构建意境的材料,作家为文达意,为了做到“毫发无遗恨”,对语言的运用是颇费心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要求学生成为“词的音乐家”,说明了表达在创设意境中的作用。所以,抓住语言分析,口嚼其词、品其味,往往能使文章的“境界”全出。这时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经验感知,就可以欣赏到意境美,发现作家的审美追求。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里的“山”,作者把它比成一个“小摇篮”,烘托看护者的“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抚慰,济南人“含笑”的欣慰和“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憧憬,构筑了“慈善”的济南冬天的意境,折射出甜美安适,温情宁宁的美学内涵。这种清新、静美的意境,无疑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感悟意境的深邃的力量。
再来看朱自清名篇《春》中对雨景的描绘,那在暮色之中的雨,朦朦胧胧。写灯光,家家一灯如豆,隔着蒙蒙的细雨望去,灯火四周呈黄晕的光芒:写乡村景色,农人有“撑着伞慢慢走着”,有“披蓑戴笠”,一派田园风光;写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作者用拟人手法,着力渲染春雨沐浴的温馨,传达出春天雨中安静和平的气象,表现繁复的静态美,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通过语言分析,结合运用联想思维,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体会和发现美,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三、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来透视生活美
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舞台。这些环境既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舞台又决定了人们的爱好、习惯和作风,影响了性格的形成。所以,环境描写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环境描写和小主人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作者对儿童生活的意义诠释。热爱自然,自由快乐,成为作品之中儿童生活的美的基本内容。然而作品的意义不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它借助这个小小的生活侧面,反映了封建教育的弊端和作者对生活美的追求。
通过环境分析来透视生活美,不仅仅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审美领域,还可以启迪学生领略文学艺术作品的巨大魅力。正确把握生活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来发现美
朗读是书面语文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育,如,鲁彦《听潮》描绘的落潮图是:“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叶飘零在水中,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慷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读这些句子,语音要轻柔,语调要低而舒缓,从而体会作者的愉悦甜蜜之情,进入梦一般的意境中。而大涨潮到高峰时,情态变了:“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去,冲进了岩石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音响越来越大,战鼓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起来。”读这些句子,语音要加重,语调要高昂,速度要稍快,从中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脑中再现大海涨潮到高峰时的雄壮美。
因此,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情感的蕴含,做到“物以情观”“情以物兴”。用心去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深深思考与精美巧妙的艺术构思,进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五、运用教学实践活动创造美
学生在对美感知、领略、欣赏、品味之后,必然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力。阅读教学中要力求把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其美的感知力,引导其展开美的想象,进而培养美的创造力。还可以在作文教学、听说训练、课外活动等多条途径中进行。如作文教学中学生用美的语言去描绘外在的美景,抒发内在的美情。作文过程是学生调动审美感受,发挥审美,利用美的语言形式与技巧创造并制造的过程。
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相结合,除了要掌握恰当的方法,把握其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把握审美对象和美学意义,从而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