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表的课堂观察实践与反思
2015-08-15程彧立
程彧立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在暑期高中政治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中,我首次听到了“课堂观察”这一名词,在震惊专业化听评课技巧的同时,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如何让专业化的听课、评课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助推力呢?
一、明晰认识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研活动,听评课没有主题,没有重点,思维没有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人在心未到”,存在任务性,这样教研活动的“研究性”就日渐消退。而课堂观察则不同,它是带着研究的目的走进课堂,指向十分的明确,需要教师知道自己听课的目的,知道观察意图,知道自己关注的重点。它还引领青年教师由原先关注教学环节转而关注课堂细节,尤其是名师课堂的教学细节,通过课堂观察,能把这些拍案叫绝的细节放大,反复推敲和琢磨,从而领悟教学之奥秘。有了对课堂观察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们行动的脚步。
二、且行且思
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活教材和学生,实现三维目标,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于是,今年我们全市高二教师的教研活动主题就确定为“高中哲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内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者,我主要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针对性,量表的设计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但需要控制范围,否则在操作时就容易出现无法兼顾和记录的情况;二是可操作性,量表的设计必须方便操作和统计。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我围绕这一主题从四个观察维度设计了四张观察量表,第一张的观察维度是“课程性质·实施”,研究问题是“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第二张的观察维度是“教师教学·对话;课程文化·思考”,研究问题是“围绕教学情境设计的问题及其处理”;第三张的观察维度是“学生学习·参与;课堂文化·民主”,研究问题是“学生对教学情境的反应”;第四张的观察维度是“教师教学·环节、指导”,研究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呈现和利用度”。
然后,四个小组的教师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记录,简要汇总如下:
第一组:两节课都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学情境,具有典型性、生活化的特点;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又聚焦时政;用途主要是引出问题和突破重难点,尤其在解决本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这个难点的运用,效果好。
第二组:两节课针对教学情境均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但在问题的指向性上,一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更清晰,层层推进,而另一位教师由于情境生活化、校本化,加上口头设问较多,设计的问题指向性不清晰;学生应答方式基本上是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教师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上比较单一。
第三组:两节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认知的吻合度都比较高,大部分的情境创设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参与度也较高,但也有个别情境由于设问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未能引发学生高的兴趣和高参与度。
第四组:两位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呈现上基本都采用电脑投影和口述的方式,在一些情境解读和讲解的有效度上是一般,这与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深刻性不够和学生缺乏亲身的探究和体验有很大关系。
通过利用课堂观察量表来听课和评课,我发现老师的评课更加有理有据了,针对性更强,剖析更为深刻了。
三、反思改进
但在我仔细分析老师们的记录后,感到量表的制作上还有一些不足:有的量表设计的部分多余,操作性不强,如第二小组中“问题的类型”观察点的设计让很多教师感觉无从下手,明显的属于操作性不强;再如,第一小组观察点“情境创设的用途”中“过渡”和“引出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因而“过渡”略显多余。不管怎样,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和使用无论在技术操作上,还是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上都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逐步开发出较为合适的观察量表。
我坚信:“行动了,就是进步了!”只要我们不断研究、改进,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将会真正成为一种关注教学细节、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1]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J].上海教育科研,2008(06).
[2]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