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15-08-15池慧英
池慧英
(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生活化理念逐步渗透,教师越来越重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为了合理、有效地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内涵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搭起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从生活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或相关案例,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地理学科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必备的地理生活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积极意义
1.体现地理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大多数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地理感性知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使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加工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牢固的地理知识基础。同时在认知过程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熟悉事物的兴奋点,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探究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
三、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有效方法
1.多渠道充分挖掘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
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师平时要注意多渠道收集相关的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要求,三维目标设计,知识体系,重点和难点,吃透教材。其次,根据课标要求,从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话题、乡土地理、其他学科知识、影视剧、书籍报刊等方面挖掘生活化的地理信息,作为教学的后备资源。再次,结合学生学情、思维特点、学习预期效果对收集的后备资源进行分析和筛选,创造性地构建新的教学内容。
2.精心创设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适时地将生活化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新知的生成。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近郊区的水稻田规模缩小,而花卉棚和蔬菜大棚的规模不断扩大,还出现了不少的养鸡场;在低山丘陵地区用材林、茶林、水稻田的立体农业布局。同时让学生分析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亲切、形象,在熟悉的生活事例中把握教材中枯燥的知识。
3.巧用乡土风情设计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探究活动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熟悉的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是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情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出示有关本县的工厂布局地图,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分析影响这些工厂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工厂布局是否合理;前几年水泥厂搬迁的原因,这类探究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让地理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地理有关。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出示一些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教师还可出示一些从哈尔滨到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植被景观从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到雨林的过渡图片,分析导致各地形成不同植被景观的原因。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感受得到,他们乐意去解决,增强成就感。
同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渗透生活化的地理生存技能教育。如,学习高中选修课自然灾害“地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四川汶川大地震时自然和人为原因,提出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登山线路的选择特点和野外宿营地的选址。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总之,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策略。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课堂气氛和谐。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还有利于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