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文献综述
2015-08-15罗湘龙
罗湘龙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关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
最早提出网络课程相关概念的是《e—learning 与教学科学》一书,这是美国当代知名教育心理学、教育媒体理论家和培训专家克拉克(Ruth Clark)和教育媒体理论家家梅耶(Richard Mayer)合作编写的,在这本著作中定义了“e-learning”这个专业术语,涵盖了它的内容、要素、教学目标、近迁移和远迁移、学习原理。还提出了e-learning 运用媒介的六大原则(多媒体原则、邻近原则、语言讲解优先原则、冗余原则、一致性原则、个性化原则)。Kohler(1947)和Koffka(1935)提出了一个应用于网络课程的页面设计中的原则,就是在网页界面的结构设计中,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网格结构,尽量简单明了,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个体总是无意识地根据先前的经验简化他所要感知的内容,当呈现一幅复杂的图形、图像时,浏览者会将它简化为他所能理解的形式。武法提(2006)提出的适于网络环境的目标导向网络课程建设理论,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阶段,网络课程在课程设计阶段是课程目标导向的,教什么根据的是课程目标,而在教学设计阶段是教学目标导向的,怎么教根据的是教学目标。张志华(2012)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真实性、社会性及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朱轩、崔晓慧(2011)提出了在本体理论视角下构建课程知识管理模型的设计思想和建模步骤,并以《C 程序设计》课程为案例,建立了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模型。邹瑞(2011)基于对游戏理论、后现代课程观和开发理论的分析,并通过对已有成熟信息技术的分析,认为教育网络游戏的应用可以成为高职网络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二、教学设计研究
禹加宽(2011)探讨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重在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蒋红星(2010)以Flash 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为例,分析高职计算机操作类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内容,提出网络自主学习设计、基于UGC 的学习资源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张秋容(2009)在分析我国现有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现状的前提下,从网络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活动等两大核心内容方面介绍了高职高专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钟燕辉(2008)认为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以学生为主体,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三、设计方法研究
肖月宁、马秀峰(2004)提出泛能化设计,即根据不同的学习者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应用不同的教学材料,选择不同的教学步骤,应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实行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从而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王佑镁(2006)提出参与式教学设计策略,作为一种宏观教学系统设计,认为教学系统设计应该把用户、教学对象以及与所设计系统有关的其他部门人员也纳入教学系统设计中来。它是一个具有不同观点和价值体系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过程。滕步炜(2007)通过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对比实验,一个教学班充分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另一个教学班仍然沿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测试结果显示,无论从卷面笔试的成绩还是实践操作的能力,进行教学变革的班级都明显优于普通班级。
四、系统设计研究
时道波(2012)通过对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的策略研究,提出交互设计包括人际交互与人机交互,交互是网络课程有效利用的生命力。刘红、刘迎春(2010)提出高职院校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应包括专家、学生和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并体现出全面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简易性相结合、诊断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特点。吴石梅(2009)认为网络课程设计应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以问卷、访谈的方法调查学生的需求,通过对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网络课程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对于不同的认知对象确定不同的课程目标;注重交互性教学过程和基于任务的形成性评估,并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网络资源。
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贯穿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实际上,网络课程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课程的运行中不断磨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反馈回来的信息,对网络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