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三步走
2015-08-15罗怡
罗 怡
(山东省济南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教师总是挖空心思,力求备课细致入微,但往往收效甚微,许多学生在完成中小学语文学习后,不仅没有提高阅读能力,反而滋生了一种厌读情绪。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三步走:课前充分预习,课内讨论点评,课后吟诵扩读。其主旨便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生开动脑筋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他强调把预习“规定为必须学生实做的工作”。做好充分预习工作的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思维活跃、理解迅速和记忆准确的特点,不仅能全盘消化老师所授知识,而且新奇的思想、观点也纷至沓来,收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效,形成创新式学习。
1.培养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教师可以油印教材的一部分内容,不分段落,不加标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己用铅笔划段落,加上标点。这是一个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好办法。教师也可让学生预习时大声朗读,并连带着把标点符号一起读出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同样可以收到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这种在阅读中培养出来的好习惯也可以迁移到写作训练中去。
2.查工具书做笔记的习惯
许多学生读书后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读书不求甚解,二是不善于做笔记。做笔记并不是仅仅抄录几行文字,而是记下通过自己思索得来的东西,应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性。笔记上可记录文章主题思想、读后感受或不同看法、阅读中突发的灵感等。
预习阶段不可废,只有指导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去求得知识,才能真正将之消化并变为自己的财富。这样成为习惯,然后每认识一个生字生语,就积累起来。
二、课内讨论点评
课堂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只做适当点拨。课堂上要布置讨论,首先要有供其思考、燃其热情的问题。问题不应都是老师设置,应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且提倡:于人皆不疑处见疑。要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可时常对学生的提问表示首肯,使学生认识到质疑在深入阅读中的价值。有了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巧妙地把问题推给全班学生讨论,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作出较为合理的解答,而在这些解答穷尽之前,教师不要作任何评价,最后再汇总答案,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脑激励法。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如,在教学《雷雨》一文中,对于如何认识周朴园的性格特点这一问题,可让学生通过深入钻研剧本提供的各种信息而给出各种可能的答案。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时道出独特见解。有的学生根据周朴园年轻时对侍萍的始乱终弃这一行为认为他冷酷无情;有的学生则认定事情的结果不完全是他个人的错,因为他也是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没有选择爱人的权力;有的学生则从他对梅小姐的追问以及保留旧有的家具和衬衣等表现上看,认为他的情感细腻而深沉,他对侍萍怀念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这些认识难免有偏颇之处,但也有合情合理的成分,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并认真思索的结晶,教师应珍视学生自己的探究式的见解。经过讨论,最后得出,周朴园是一个内心阴暗、情感复杂的人。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一些点评式的精讲。但不能讲得过多,而要多留给学生想象、咀嚼回味的空间和时间。富于启发性的讲解是十分关键的,这正诚如古人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而不牵就,激励而不强制,启发而不说尽。)
三、课后吟诵扩读
叶圣陶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是把躺着的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另外,他还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里,他指出吟诵是在对文章进行基本感知和讨论之后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去涵泳咀嚼,并进行联想,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融入其中,最终形成创造性阅读。
围绕精读教学扩大阅读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课堂上所谓的精读不能过于精雕细琢。“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多读有关文章,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方能高屋建瓴,用得透脱,此是其一。其二,进行扩展性阅读,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热情。而参读相关文章,就可以精读为点,以自读为面,知识日积月累,就会逐渐广博。其三,扩展性阅读可以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形成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获得。
好的文章须精读是必然的,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的文章吟诵涵泳两节课,学生如醉如痴,恍有所悟,达到使“其文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程度,虽然不做任何讨论或讲解,但也是精读。课堂阅读教学不能循规蹈矩,僵硬死板,而是要不拘一格,千方百计地搞“活”。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有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任何模式、方法都是正确的。
胡玲玉.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