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2015-08-15陈淑娟
陈淑娟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中川镇中川中学)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陈淑娟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中川镇中川中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主要就数学教学中设计提出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深入阐述。
小学数学;设计问题;积极动手
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让学生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巧,还更加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俗话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总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学生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可以这样认为: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循环的过程。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规律,确保教学活动取得最好成效。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在逐步的形成过程中,独立性也比较差,要让学生通过书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基本是不可想象的,学生没有独立组织自己思维活动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一、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知识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的,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索,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出示类似71.75÷ 25之类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回忆并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导入新课;在黑板上出示71.75÷2.5之类的题目,并提出问题:算式中除数是几位小数?如何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如果除数转化成整数,要让算式的商不变,被除数应该进行怎样的转化?通过以上转化,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如何计算?让学生在复习类似71.75÷25的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式的基础上,再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主动学习、领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引导学生沿着知识的阶梯不断攀登,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活跃状态下,才会更加有效。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大过空,过大学生不知从哪里开始回答,过空让学生抓不到实际,无从回答;也不能过细过浅,过细会浪费教师与学生的精力,过浅就不能达到训练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无论上述哪种情况,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教材,把握教材重点,把握学生实际,结合实际设计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深化,设计具有灵活性的问题
强化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于文科知识来说,数学知识更抽象,需要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要能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逐步形成数学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掌握的数学知识才会更牢固,运用才会更加自如。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要出示一个课后题目中不是平均分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用这个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一说理由。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灵活性的问题,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设计具有指导性的问题
学习不仅要“眼到,心到,口到”,还需要“手到”。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背诵记忆很多遍的内容,亲自做一遍记忆更深刻、更牢固。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如果只是空对空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也不容易建立起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比较困难。为了尽快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应该学习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发展,教学效果也更好。
茅云飞.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黑河教育,2012(05).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