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2015-08-15徐峰
徐 峰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二中学)
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跃入纸端,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更加剧了素质教育的实战进程。广大教师积极更新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进取,坚持“理论源于生活”的原则,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效对接。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
1.找准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与学科兼具的教学情境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无处不闪耀着化学的光芒,化学中也无时不在折射生活的情境。高中化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现象本质入手创设情境,既在无形中强调了化学的重要性,又启发了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现象:钢铁腐蚀生锈,铜质水管长铜绿等现象,学生对这种日常现象平时关注不够,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一语中的地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说,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氧化反应,我们生活在一个氧化性的环境中。
这些教学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随处可见的化学现象,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这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探索意识,使其学习欲望不断高涨,最终内化为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2.以化学实验为问题载体,创设探究情境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能带给学生无比的新奇,引导学生进入奥妙无穷的化学世界,在问题求解和矛盾碰撞中开启学生的科学探索之门。
如,在讲授氯气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行做两组实验,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顺势引导提炼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在氯气通行的透明玻璃管道中分别放入一个干燥的有色布条和一个湿润的有色布条,把两者现象进行比较,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干燥的有色布条完好如初,而湿润的有色布条却有明显退色呢?有些学生反应很快,马上想到,这应该是氯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缘故。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个中原委,激起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3.对学生的隐形错误准确拿捏,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做化学专题训练时,往往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判断,对遇到的新问题习惯条件反射式地应对,题目做完之后仍然无法发现其中的纰漏。为了增强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夯实基本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巧妙设计具有一定难度,违反常规解题路径的作业或习题,使学生的隐形错误在不知不觉中扩大“战场”,教师再适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加剧问题矛盾的激化,使学生自觉产生问题的情境,锻炼学生攻坚克难的韧性,提示学生从细节入手,突破问题症结,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们知道,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铜的前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化学知识经验和日常练习解题定式,要求学生快速写出钠和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时多数学生都会认为这个反应一定会有红色的铜出现,学生列出的方程式中自然也就有铜的生成。正当大家等待老师的肯定回答时,我却微笑着朝大家挤眼睛,暗示大家再想想。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我看准时机,向大家抛出:钠和铜盐溶液真的能生成红色的铜吗?答案是否定的。钠和铜盐溶液反应的最终结果是,生成蓝色沉淀,放出大量气体。学生听后纷纷惊讶不已,结果让大家大跌眼镜,为啥看似顺理成章的反应会如此出乎预料呢?学生为了弄清原因,找到问题答案,纷纷把目光投向我,思维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
二、高中化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情境设计应与传统引课区别对待
教学情境设计与传统引课虽然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点,但两者却在本质上大为不同。教学情境设计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配套式情境设计,对学生从激发、引导、拉动、强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发力,力求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过程认知处于最佳状态。而传统引课是根据已有的大环境通过向学生投放,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出若干相关课题。
2.教学情境设计要着眼全局,重视其全面性和发展性
教学情境设计要从教学过程全局出发,注意各环节的衔接过渡,对情境设计的环境进行细致考量,优化学生探索、思考的路径,擅长用公式、实验或特性化提问导入新课,形成以点带面的、完整的教学情境网络体系。
3.保证情境设计的真实性
教学情境设计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哪怕是一个细节,都要做到真实可靠,不能给学生制造“无谓”的质疑阶段,耽误时间,影响教学全局。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务必要遵循真实的原则,最好从现有教材中分离出一些具体栏目进行定向开发,如《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在创设情境时,知识的交叉性时有发现,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尊重原有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创设,从而筛选出新的知识。
高中化学教学情境设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引起各位教师的重视。教学情境设计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活动,需要教师在深谙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实际和教材本身作出适度而有效的糅合,创设出与教学进程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久保持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范有贵,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略谈[J].基础教育论坛,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