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专业物理学科课堂教学随笔
2015-08-15李廷贤
李廷贤
(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
因为一次教研活动,因为一次师资培训,让我原本感觉还算满意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物理课堂教学,又面临新的挑战。我在挑战中不断尝试、大胆实践,突破了以前的一些思想禁锢,收获了新的体验、新的惊喜。忍不住想要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对同仁有点启发。
随笔一则:努力让物理教学为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程服务
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活动的大多内容都与往常差不多,不外乎看看公开课,听听交流发言,学个教育类文件什么的,唯独一位曾多年工作在幼儿园的新领导,给我过往二十年的观点来了个颠覆性的转折,她说幼儿园并不缺少理论知识体系。(难道我们教给学生周密科学的物理知识还不对了?)她还说,调研表明不论是大学还是中专、中师毕业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学科掌握都还不错,她们缺少的恰恰是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如何让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技能很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相应课程。(哦,原来是这样!)
在那次教研活动中,我被问及“因工作需要到幼儿园进行过几次调研或观摩”,三次以下?三到五次?或是五次以上?我真的很汗颜,心虚得不敢说,因为我一次都没去过。以前在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和电脑前的上下求索,就是我的教学和教研。如此看来,就算我曾经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也有脱离实际之嫌!
换了别人也许会说,物理学科又不是学前教育的专业课,原本课时不足、不被重视,哪里有热情去探索学科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的事,教材开发者是干嘛的?殊不知,教材开发者往往也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或者要广泛咨询一线教师。我开始思考、摸索、尝试、改变!我在想若真要把这段职前培训做好了,就可以让我们的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我们的毕业生也会更受社会欢迎。这次的求索有方向,并且很值!
行动开始便是调研幼儿园三年的科学活动内容,把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比如:《勺子哈哈镜》《神奇的泡泡》等内容列在光学;《拔河游戏》等列在力学;《雾蒙蒙》《感知冷和暖》列在热学;《声音制造者》《好听的声音》列在声学;我们的电动玩具》《我家的电器》等纳入电学。清单列出后,在物理课教学计划的前六周,我就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复习,它们大多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再结合幼儿园工作实例来探讨和学习,学生很喜欢,也很想知道如何用这些知识去应对工作需要。学生在幼儿园见习时,我布置的作业就是观察和记录,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师打算如何操作。同时我还希望把这些梳理好的知识点转交给教材开发者,希望他们将这些幼儿园使用物理知识的案例写入教材中,方便更多的物理教师指导幼师学生。调查每两年一次,以便知识和案例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落伍。
行动第二步是通过现行物理教材将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拓展和加深,以备一个幼儿教师的不时之需和知识储备。现行教材是人教版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80 个学时,分为高、中、初级水平,我们的培养对象底子薄,需要在此基础上减量和降低难度,做学期教学计划时就选好相应的内容适量学习,出发点是稍对幼儿园科学活动涉及知识的拔高,难度以学生不丧失兴趣为上限。持续时间大约十周,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
余下来的三至四周时间,我选择了让学生分小组感受高中学习,设计好课堂层次,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循序渐进,希望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指条路子。未来做一个幼儿老师,挑战很多,学校教育是有限的,我希望能用我的体验和感受教会他们一些方法,随时能为自己的成长充电加油。
事实证明,我的思考、摸索、尝试,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学生兴趣高了,责任感增强了,主动性提升了,领导也认可了。最可喜的是,我自己的思想解放了。
随笔二则:智能手机和电视,助我课堂“现代化”
学校条件不太好,没有班班通,想用多媒体,都要去挤多媒体教室,最终排不上的居多。一次师资培训时,授课者用手机在课堂上提问,给了我很大启发。我用智能手机和教室里的电视配合,也有效地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到了物理课堂上,新鲜时尚,还便捷高效,是否愿闻其详?
我在任教班级做了调查,获悉每位学生都有智能手机,这让我欣喜不已。我很高调地通知学生,要把手机作为信息工具用到物理课堂上。
首先,我在每节课的备课中,都安排了小组百度任务,作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防止学生光看课本“视觉”疲劳。为解决学生手机网络的使用问题,我用笔记本电脑打开无线网络,还用我的手机分享热点,也便于控制网络。备课中,我用在线软件——问卷星(免费版)制作了本堂问卷和课堂自我诊断,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就可以直接进入答题环节,提交问卷后,立即就反馈到老师的电脑中,统计和分析十分便捷。较之传统的作业本上抄题答题,学生更愿意在手机上完成作业;老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就把答案和解析一并设计在题目中,由系统判分和解答,既不用一本一本改作业,也可以现场提示学生作答的正误,让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有了前面的准备,物理课堂就变成了由我给出微课视频和PPT,在教室里用智能电视进行播放,小组合作学习,用手机回答新课中需要解决的知识问卷测试。我在课堂上通过问卷星软件汇总学生答题的反馈,并给出正面的回应。到小组提问环节,还可进一步解决难点和重点,使课堂知识得以应用和升华。就这样,游戏体验、小组合作、科学故事、趣味小实验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学生学习非常愉快,学习效果也很好,课堂充实快乐,以至于每一次课都让学生非常期待。
当然,一次新的尝试必然会有太多的付出,还伴随着新的风险和挑战,能否推广还有待考证。但此次尝试带来的喜人效果却让我真的对教学改革产生了兴趣。我想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受学生欢迎的、被同行认可的新举措,哪怕并不完美,也一定要与大家分享探讨,听取大家的建议,也让更多的老师理解和接受新事物,使更多的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