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反思
2015-08-15周玉娥
周玉娥
(江苏南通职业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态度、教学效果等进行研究反思,确定改进教学的策略,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却一直令人担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英语水平严重制约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1.教材与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及有效性
目前,市场上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种类繁多。有些教材所选话题陈旧,没有时代性、文化性,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外都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枯燥的内容。课程设置除了要体现英语学科特色外,还要考虑社会与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需求,注意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与长远性。
2.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大多是运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以语言知识(读音、词汇、语法)的讲解为重点、难点。教学层次的呈现和实践活动的安排未能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知识获取过程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而且还会遏制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过分重视理论轻实践,或过分重视实践轻理论,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师素质有待全面提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英语师资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在吸纳师资时以文凭为硬性指标、以学科能力代替专业能力。大部分英语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他们对教育背景与教育方法等缺乏更深的研究与探索,对课堂内外问题的驾驭与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能力较弱,英语教学法还未从早期的语法翻译法转变到现在的交际法、认知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上来。
4.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广,英语基础薄弱而且个体差异大。教师未能针对性地进行学情分析: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集中注意力、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或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否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互动的反思,才能发现课堂设计真正保证了学生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交流,才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情感需求,有效地培养个体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编写适合各专业的校本教材
选材的内容要符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体现以人为本并贴近生活现实、突出重难点等。教师可在课堂上添加一些内容,如三分钟即兴演讲、运用所给词语编故事、对热点新闻进行英文报道等,教师课外也可以增加一些与时代息息相关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阅读材料。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知识,也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了提高。
2.多种教学模式结合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该做到“精讲多练”,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地创设真实语境,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教育对象,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勇于创新。实施任务教学模式和英语交际模式等多种模式的结合,彻底改变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无针对性、无趣味性的现状。
3.倡导学生为“主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本位。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评价可以是教师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找出优缺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提高师生素质
反思性教学为顺利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是一项人格化活动,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策略,用鼓励、表扬、关注的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积极学习英语的态度。教师应经常和学生交流,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反思,发现问题、找到根源。教师要针对自己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师只有通过长期的反思教学,才能使自己完全融入教学研究当中,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改变过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投身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最终实现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04).
[2]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型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2003(01).
[3]朱玉东.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