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策略
2015-08-15刘萍
刘 萍
(山东省临沂市卫生学校)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修养,笔者认为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点,让国学经典诵读走进职业学校,与学生朝夕相处,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国学经典诵读走进职业院校的意义
1.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一位企业老总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中职生,品德好、技能好是‘合格品’;品德好,技能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技能也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技能好是‘毒品’。”这充分说明个人综合素养已成为企业用人的第一标准。提高个人综合素养,诵读国学经典是一个有效途径。比如《弟子规》中提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都是关于个人修养的问题。知识的积累、品德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轻易能做到的,一个人要经过“苦、劳、饿、空乏”的磨炼,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锻炼,才能经得起生活、工作的压力,才能担负起职业的使命。
2.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职业素养和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在职业教育中应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重点做好以培养诚信、敬业精神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职业使命感的人才。笔者所在学校是卫生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与人打交道的医务工作者。而我们的生源主要是无望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往往受到的批评多、表扬少,自信心差。如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医师协会2010 年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都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所以,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回归”国学经典诵读,用“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自己,促进学生“温、良、恭、俭、让”良好道德品格的养成,努力成为具有职业使命感的人才。
二、职业院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策略
1.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校语文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读本,选取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名篇。“医乃仁术”,医学作为直接服务于人体健康和生命需求的科学,是最贴近人性本质特征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行业。《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仁”,有100 多次;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所以在选择经典篇目时,根据我校是卫生类职业学校的特点,增加了《大医精诚》《黄帝内经》中《素问》条文精选和《灵枢》条文精选。
2.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
笔者曾经选取本校护理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各4 个班共215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放问卷215 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04 份。对于“是否是自愿来卫校上学”这个问题,只有38%的一年级学生和44%的二年级学生是自愿来卫校上学的,而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护理是父母做主或亲戚朋友中有从医人员或是觉得从事护士工作比较稳定,所以来到卫校学习。这部分学生对其从事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刻苦精神下降。有近一半的学生回答学习的目的是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对所学护理专业缺乏热情,对待学习不刻苦,得过且过。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增强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特别重要。而诵读国学经典名篇,可以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大医精诚》论述了医德问题,要求医者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经常诵读,定能从中受到熏陶。
3.创新国学经典诵读形式
一是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如在笔者的班级,学生把《诗经》中的《关雎》配乐歌唱并辅以舞蹈,这种形式把诵读与娱乐结合起来,达到了以娱乐促诵读的目的。二是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创建良好诵读环境。如在笔者的班级,我们建立了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展示QQ 群,学生可以在群里分享一些优秀的国学经典诵读视频,推荐一些优秀的诵读篇目等。也可以上传自己的诵读视频,群主定期把视频汇总起来,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在网上投票选出优秀者。
总之,在职业院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经典的力量来熏陶其思想,美化其心灵。笔者认为其意义和可行性应该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和研究。
郜翠霞.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