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什么V2什么”构式浅析
2015-08-15○朱敏
○朱 敏
“V1什么V2什么”构式浅析
○朱 敏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1什么V2什么”构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构式形成的过程,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并概括归纳其构式义,同时考察了其句法功能。提出“V1什么V2什么”构式对汉语中由用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形成的紧缩构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V1什么V2什么” 构式语法 句法功能
“V1什么V2什么”是一个用两个相同的疑问代词表示非疑问用法的紧缩构式,用简练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内容,通常用于口语,表明强烈的态度。本文在构式语法等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这一构式。
一、“V1什么V2什么”本体研究
(一)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
“什么”最初见于唐朝文献,对其来源王力和吕叔湘各有不同看法。王力提出了“遮莫”说,认为“什么”可能与“遮莫”有语音上的联系[1];而吕叔湘则持“何物”说,他认为“什么”是由“是何物”脱落了中间的“何”而产生的[2]。虽然对其出处有争论,但“什么”的本义比较确定,即指代未知而欲知的信息,在句子中作为疑问代词来使用。
但产生后不久,“什么”又引申出了非疑问用法,从唐代至今这一用法不断演变直至成熟。现在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明确指出“什么”除表示疑问外,还表示“虚指”和“全指”。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实际上是一种功能迁移,称为“标记功能的衰变”,由于说话人对疑问句所涉及事态的认知情状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疑问句从询问功能向陈述功能或指令功能迁移。
“虚指”和“全指”是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宏观概括,学界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吕叔湘把“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分作了反诘、感叹、虚指和全指四类。朱德熙指出两种情形:一是表示遍指;二是指称不知道的或者说不出来的人、事物、处所、时间等[3]。而邵敬敏、赵秀凤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研究更加全面细致,将“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分为了“全指、例指、承指、借指、虚指、否定性、反诘和独用”等八类[4]。笔者认为,邵敬敏的看法结合了前人的看法,其细致的分类有利于辨别不同功能的“什么”,因此依据邵敬敏的“八分说”对“V1什么V2什么”格式中的什么进行分类。
1.“什么”表示全指
全指表示一种周遍性,在其指代的范围内没有例外。当同类事物聚集形成集合时,“什么”便可以指称里面的任一元素。不论“什么1”指代何种方式,都会出现“什么2”的结果,相当于“无论……都……”条件句式。
(1)我要是没点脑筋,见到什么就信什么,那早就上他们的当了。(《海盗》)
(2)每顿一个菜,学生送什么咱们吃什么,要是送来两捆大葱,咱们天天吃炒大葱。(《田园的悲哀》)
(3)依这种意见,社会上,有了某种目的,无论用什么手段,要什么东西就必定做出什么来,究竟事实上也是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唯物辩证法读本》)
2.“什么”表示承指
当前后两个“什么”所指有所关联且形成一种连锁条件关系时,便称作“承指”。即由“什么1”决定“什么2”,其中“什么2”顺应“什么1”表示承指。
(4)妈的本事是叫得了车,一叫就停,说什么时候到家就什么时候到家。(《自己的天空》)
(5)也就是说,法的产生,它的出现,它的制定,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想搞个什么法就可以搞个什么法的。(《法学基本理论概述》)
(6)元氏县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自办学习班,现已培训了二百四十名中青年干部。(《河北日报》)
3.“什么”表示虚指
当动词支配某个或某些不确定的无需要说出的人或事物,可以用虚指性“什么”指代,语义上相当于“某个(些)”。这里疑问代词“什么”指代一个集合中的某个(些)元素,即只要满足前项“什么1”的条件,就会出现“什么2”所承指的结果,相当于“只要……就……”的条件关系。
(7)上什么山打什么柴,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翠岭朝霞》)
(8)用户需要什么规格,就生产什么规格;需要多长,就生产多长;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生产供应。(《文汇报》)
在上述例子中,动词词义不能完全表达宾语的性质内容,出现了受“什么”修饰的对象。这里的“什么”便表示一种不确定性,语义上接近于“某个些”。
(二)“V1什么V2什么”句式
“V什么V什么”格式类似数学中的函数关系式,“V什么”和“V2什么”存在条件上的共变关系,后者根据前者的变化而变化。吕叔湘将其称作为“连锁句式”,认为这种格式前项和后项的共变关系与倚变句相似。“V1什么V2什么”句式前后两项之间的寓意关系可以用“无论……都……”和“只要……就……”进行概括,可以看出,“V1什么V2什么”是省略了关联词的紧缩句式。即使省略了关联词,也依然表意清晰,而且体现出了短小紧凑、增加强调意味和主观感情色彩的特点。若是再把相关的条件性关联词语加上,就有“羡余”之嫌了。
二、“V1什么V2什么”的构式界定
(一)“构式”概念
构式语法是由Fillmore、Paul Kay和Goldberg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其产生有两个理论背景:格语法和格式塔语法。Goldberg(1995)提出了构式语法的主要观点:假如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匹配体,而无论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这就是说,整个句式的意义大于部分之和。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角度去探究这些句式的组配关系。
从创立算起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构式语法形成了独立语言观和语言现象分析方法并日趋完善。构式语法引进我国后,其广泛的实用性和解释力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构式语法的“中国化”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广义的“构式”包括语素、词、习惯用语、各种句式,等等,本文重点研究的“V1什么V2什么”即是一种句式构式。
(二)“V1什么V2什么”是紧缩构式
形式上“V1什么V2什么”由两个动词“V1”“V2”和疑问代词“什么”组成。在意义上,该格式的意思并不是前项“V1什么”和后项“V2什么”的简单相加,它的前后项构成了有连锁条件关系的紧缩句,成对使用时表示条件关系意义。这种条件义不是疑问代词“什么”和动词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整个格式表示出来的,加重了强调的意味。如:
(9)但是,社会政治生活绝不是无范围、无限度、无边际的,不是每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现代政治论》)
(10)凡是认识聂耳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特点——耳朵特别灵,他听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像什么,不管是什么地方语言,不论是男女老少的说话腔调,只要从他的耳朵里进去,就没有不能从嘴里出来的。(《音乐日日谈》)
例(9)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紧缩结构实际上省略了“只要……就”这个条件关联词语,例(10)中“听到什么就学什么”省略了“无论……都……”这个条件关联词语。这种条件关系是不能从前后两部分相加中推导出来的,而是整个“V1什么V2什么”格式所赋予的。符合构式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V1什么V2什么”是一种连锁条件关系,实质上省略了条件性关联词,因此可以说“V1什么V2什么”是一种紧缩构式。
(三)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V1什么V2什么”为形式标记,其中代词“什么”后面可以添加修饰的中心语,前后两个“什么”可以相同。前后两部分连起来使用是一种连锁条件关系,若是分开则表示两种不同语义,整个句义并非是各部分语义的叠加。
其中,表示并列关系的“V1什么V2什么”并不在研究的构式范围之内,如:
(11)至于学校办什么系、设什么专业、开什么课、要多少老师、招多少学生……更有一本统一的计划管着。(《人民日报》)
(12)在这种大家庭中,谁也没有兴致去为这个大家庭主动做点什么,建设点什么。(《权利的祭坛》)
例(11)和例(12)中的“V1什么V2什么”前后项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其句法地位相同,添加或删除其中的某一项并不对句子的自足性产生影响。这些表示并列的选择或者附加关系不在“V1什么V2什么”的构式研究之列。
三、“V1什么V2什么”的构式义
(一)“V1什么V2什么”的构式分类
我们根据“什么”指称的不同意义,将“V1什么V2什么”构式按“什么”指称的不同分为两类。基于此归纳构式如下:
①V1什么(虚指)V2什么(承指)
②V1什么(全指)V2什么(承指)(二)构式中的可变项
可变项主要有四种:①前后项主语;②动词;③“什么”后是否有修饰的中心语;④中间连接成分。
1.前后项主语
大量语料表明,前后项主语是否相同并不影响改构式义,因为进入这个构式的主语必定都有内在逻辑关系,符合该构式的深层含义。
2.V1与V2
既属于行为动词、情态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又是及物动词的基本都可进入构式,而形式动词如“加以、致以、给以”不可以进入该构式。
当然V1与V2并不能相同,若是相同的话,便会形成并列结构,不属于“V1什么V2什么”构式研究的范围。
*(13)它自由,随便,想干什么干什么,由着性儿来,我想干这个,甭请示,干!(《北京人在纽约》)
例(13)中的“想干什么干什么”似乎符合“V1什么V2什么”,前后使用“干”这个动词相同。但实际上是“想”起了作用,“干什么干什么”并没有构式义。
3.“什么”所修饰的中心语
一般情况下,加了中心语后的“V1什么V2什么”多属于“V1什么(虚指)V2什么(承指)”构式义。正如前面指出的,这里疑问代词“什么”指代一个集合中的某个(些)元素,只要符合“什么1”的条件,就会引发“什么2”所承指的结果,相当于“只要……就……”的条件关系。
4.“V1什么”与“V2什么”之间的连接成分
“V1什么”与“V2什么”之间常见的连接成分是副词,比如“就、也、还、又、再”等。这些副词的作用是加强前后项的条件关系,但对句子是属于①V1什么(虚指)V2什么(承指)还是②V1什么(全指)V2什么(承指)构式并无影响。
(14)市场上还缺乏什么,我们就来填补什么!(《国际企业与国际市场》)
例(14)中使用了“就”,与表示“只要……就……”的构式“V1什么(虚指)V2什么(承指)”有所相似,但事实上,句义应该是表示“无论……都……”的另一个构式义“V1什么(全指)V2什么(承指)”。
(三)“V1什么V2什么”的构式义
1.V1什么(虚指)V2什么(承指)
(14)上海金属软管厂的一台卷管机,装在卡车上,开到建筑工地,用户要什么规格,就生产什么规格。(《文汇报》)
(15)上什么山打什么柴,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翠岭朝霞》)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虚指的什么是某个(些)不知道不确定的、说不出来或者不需要说出来的人、物、事,语义上相当于“某个(些)”。可以说,该类构式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充分条件,相当于“只要……就……”的条件关系。例(14)表示“只要用户要这个规格,我们就生产这个规格”。例(15)表示“只要上这个山,就打这山上的柴”。表现出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和无所谓的主观态度。
2.V1什么(全指)V2什么(承指)
(16)我要是没点脑筋,见到什么就信什么,那早就上他们的当了。(《海盗》)
(17)每顿一个菜,学生送什么咱们吃什么,要是送来两捆大葱,咱们天天吃炒大葱。(《田园的悲哀》)
当“什么1”为全指时,构式表达一种周遍性意义,可按照“无论……都……”来理解。也就是说所有的“V1什么”都能导致“V2什么”,强调后者无条件地是前者的结果,表达强烈的主观愿望。就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在线”所搜集到的语料来说,构式2要明显多于构式1。人们经常使用构式2来表达个人的强烈意愿。
四、“V1什么V2什么”构式的句法功能
(一)充当句法成分
1.充当谓语
这是该构式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句法功能。
(18)市场上还缺乏什么,我们就来填补什么!(《国际企业与国际市场》)
2.充当宾语
可以充当系动词“是”、情态动词的宾语,介宾结构中的宾语等。
(19)发文,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直截了当,不搞“穿靴戴帽”;开会,能面议解决的事就不开会,能“立会”解决的事就不坐下来开长会,能小会解决的事就不要兴师动众开大会,能到基层解决的事就不要把人召上来。(《河北日报》)
(20)但是,社会政治生活绝不是无范围、无限度、无边际的,不是每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现代政治论》)
(21)元氏县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自办学习班,现已培训了二百四十名中青年干部。(《河北日报》)
此外,还可以充当主语(看到什么吃什么是他的习惯)、定语(养成“谁有困难就帮谁”的优良作风)、补语(他饿得看到什么吃什么)。
(二)作复句分句
(22)她不用打样,不用作图,也不用笔,想剪什么就剪什么:蝴蝶、燕子、猴子、莲花等,而且都寓有深意,剪一条鱼叫“年年有余”,梅花树上站一只喜鹊叫“喜上眉梢”,剪一堆石榴叫“多子多福”。(《百岁老人的剪纸人生》)
(三)单独成句
(23)你教他什么他就能学到什么。(《汉语口语》)
五、结语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1什么V2什么”构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式形成的过程,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并概括归纳其构式义,也考察了其句法功能。仔细分析北京语言大学的语料库发现,类似“V1什么V2什么”这种用疑问代词构成的连锁构式还有很多,比如“怎么高兴怎么买”“有多少买多少”等。这些构式中的疑问代词都是非疑问用法,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虽然笔者对构式的领悟有限,研究也不够全面,但还是希望本文“V1什么V2什么”构式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1]吕叔湘:《近代汉语指示代词》,《吕叔湘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朱德熙:《语法讲义》(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1]吕叔湘.近代汉语指示代词[M].吕叔湘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史锡尧.“什么”“怎样”“怎么样”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学汉语,1995,(5).
[5]徐朝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什么”“怎么”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2004,(4).
[6]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7]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8]卢素琴.疑问代词“什么”的特殊用法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5,(3).
[9]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肖任飞,张芳.“什么”非疑问用法的演变和发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11]朱德熙:《语法讲义》(第一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朱敏 扬州大学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