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升级内存 接轨企业 提升能力
——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探究
2015-08-15徐飞飞
徐飞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夯实基础 升级内存 接轨企业 提升能力
——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探究
徐飞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物流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办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学生的工作能力低、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因而,应通过夯实基础、升级内存、接轨企业,加强对中职物流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职学生;物流专业;就业能力
一、问题提出
当今世界,全球已经步入新的经济时代,以快速、便捷为主要特征的物流业尤其是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更是迅猛发展,与此相对应的,中职物流专业教育亦随之兴起,并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前景广阔,中职物流专业教育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照常理分析,在此大好形势下,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是非常不错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尤其是就业专业对口率还远远比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的学生是从事与物流专业毫无关系的行业,而且有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很差,虽然一开始在对口的物流企业工作,但过了一段时间就立马走人。令人较为尴尬的是物流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不得不依靠其他专业的力量,借助其他专业的就业渠道去实现专业的就业,完成就业的任务。作为一名物流专业教师,经常听到有人这样问起:物流专业是学什么的?毕业以后有什么用?等等类似看似功利却有非常实在的问题。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实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怎样更好地解决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更好地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实现校企之间的双赢确实需要多个部门花许多心血、动许多脑筋才能够完成的。笔者认为,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内在素质出发,大力提升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实施
学生的就业不仅是学生本人的事情,也是家庭、学校、政府的事情,对于一名普通的中职学生来说,如果能够顺利就业,这对于学生的生存、发展、成家立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就业无小事,应在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多管齐下的努力下才能更好地完成。笔者认为,作为职业学校在政府部门相关机制的日益完善下,应努力夯实基础、升级内存、接轨企业,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更好地推进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
(一)夯实基础
1.从政府部门方面来讲,政府应转变职能,为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服务
(1)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中职生就业市场,建立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发布供需信息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中职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中职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
(2)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中职生的职前培训和职业发展服务
物流行业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力量又有限,造成在实际工作中物流行业形成的标准难以一致,对我们的直接影响是学生在校期间想考取物流专业的技能证书非常困难,并且考取的条件复杂、费用较高、要求较高,很多时候中职学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例如,在国际物流操作中,报关是一项常见而又重要的工作,但是想考取报关员证,需要的是大专以上教育程度,我们学生的学历水平显然是不够的。行业管理和沟通上的不协调,给学生的学习乃至以后工作带来阻碍,使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低层次的操作,例如理货、仓管、跟单、信息录入或者客服等,待遇普遍偏低,工作环境不是很理想,并且这些岗位社会地位认同度底,劳动强度大,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会导致学生思想上出现迷茫。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发挥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作用十分重要!
(3)建立中职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的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是联系政府、学校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走向市场的渠道,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纽带。目前,我国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服务不广、服务质量不高,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咨询、协调、评价、监督等功能。
2.从职业学校本身来讲,应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促进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1)转变办学思路,优化教学教育
传统的职校办学往往忽略了对职业适应至关重要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更为重要的工作执行力的培养。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注意通材与专才的结合、理论实践与操作技能的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并考虑现今社会的真正需要。物流既涉及企业的战略层面,也涉及企业的职能层面,因此,在物流人才培养上还要充分体现层次性:既有从事研究和宏观规划的高层次人才,也有从事管理的中层人才,更多的要有从事具体物流工作的操作人才。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的职业学校都有就业指导部门——实训处,它在就业指导级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实训处的教育与指导还应全程化,并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学生一开始入学,就树立择业意识,做好整体规划,尽早开始必要的准备。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择业理想,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教育、指导学生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3.从学生自身来讲,也应努力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重视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习惯较差,对自己的前途也听之任之,不仅对文化课学习不当回事,专业课的学习也是有口无心,家长对于自己子女在职校学习的要求也不高,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职校学生的就业与深造,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中职学生应重视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使其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品质修养,而很多职高学生却在这方面是短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习惯修养,一旦与企业接触,其劣势马上显现。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忠诚、敬业、勤奋、坚韧、好学、执着、自律、自强、有修养、有正气、有理想、有追求、有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等基本品质。中职生还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向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培养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的素质。
(二)升级内存
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欠缺有其自身和学校专业设置的内存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就业能力还是很难能跟上去。怎样才能提升学生、学校的内存,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十分重要又迫切的问题。
1.从学生层面来说,物流专业学生就业难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怎样改变自己的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所认可、接受,这才是在校物流专业学生所必须先给予解决的。
(1)物流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职业学校办学的最大难点在于生源问题,所招的学生总体素质不高,问题不少,社会对职校生的负面认识也较多,尤其是物流专业的学生经常与客户的物品打交道,如果自身的品质有问题、道德水准低,对企业的损失不可估量。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同这样的观点:能力可以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品质却需要较长时间加以塑造。所以,中职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2)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物流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很差,好高骛远又怕吃苦,在一个岗位上干不了多长时间,弄得企业很头疼。所以中职学生在校其间,就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培养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应对挫折的能力、爱岗敬业的心理素质。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修正。对就业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把第一份工作作为择业的起点,而不可期望一步到位。
2.从学校层面来讲,物流专业学生就业难是主要的责任方
如,指导就业观念老化、设备设施欠缺、强有力的对口、保障企业少、纸上谈兵的多等方面,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一方,必须尽快改变自身不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更好地增长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1)要不断增加投入,提升专业的设备设施
我校的物流专业虽然已经创办6年了,但刚开始的时候物流设备设施却少得可怜,更不要说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现在本校物流专业凭借现有的创业园区,添置了叉车、货架等部分物流工具,有了专门的实习、实训场地,并且正在建造物流实习实训大楼,这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加强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物流专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专业教师的实力。我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从单一文化老师转变为呈现多元化的现象。专业老师有文化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外聘企业导师等几种来源,学校也较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工作,理论教师和培训师之间、理论教师之间以及培训师之间相互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3)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我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即将课堂、实习车间和实习企业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在车间中解决应会技能的问题,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
(三)接轨企业
作为物流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接轨企业,使学生能尽早地适应、了解企业的环境,通过实践了解自身的不足。我校主要通过建立产教园区、校企间合作、校内外的基地建设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创建商业模式的产教园区
我校于2008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决定在学校建设产教园区,产教园区建设努力使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形成体系。强调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相互衔接、协调。通过模拟实验、仿真实训、虚拟运作以及真实的生产顶岗实习,体现校内实训基地的市场化,工学结合的校内化,从而提高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需要的无缝衔接。把专业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认知性实习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把专业知识渗透到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综合应用实训过程中。产教园区实验、实训和实习体系。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学校贯穿高一基础实习,高二生产与创业实习,高三顶岗实习这样一条主线,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构建“车间是课堂,师傅是老师,工人是学生”的立体化教学环境,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与素质。根据这个办学思路,我们学校搭建了一个准商业模式的产教结合园区。产教园区把企业、学校、学生、工程项目、教学、产品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2.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校企间的合作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讲是必须又十分必要的,但这种合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口头上,而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涵,能够产生双赢,使校企间的合作能够长久地开展下去。在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学校与企业进行紧密的教育合作。我们觉得,为了更加体现出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主要应从教育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构建和探索。
(1)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管理制度
不同的职业教育体制决定了学生的不同身份,在校企合作体制职业培训中,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企业的准职工,学生身份的不同,管理制度也应有所变化。
①校企合作联合招生制度
过去职校的通常做法是:先招生、后招工。学校先按政策招生,企业再按照职业与专业对等性原则进行自主招工。校企合作的招生制度是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企业),企业自主选择学生。企业对合作学校的专业、学生数量、学生具体条件等方面的选择要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与做法,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
②学分管理制度
学分制在我校推行已经历了好多年,但仍然很不完善。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把学生在企业的认识学习、专业学习、毕业前实践课时,按标准计算学分纳入学校的学分管理体系。
③专业辅导员制度
职业学校对学生除了要加强德育指导外,还要加强专业辅导。专业必须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立常态的互动关系,并从企业的技术人员中挑选专业辅导员。通常一个专业教学班至少配备一名专业辅导员,全过程参与学生专业成长历程。
(2)校企合作教学实施制度
①建立人力资源资格方面的制度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体现者,是校企合作的最根本内容,是校企合作过程具体的实施者。校企合作教学实施者主要是学校理论老师、企业培训师、学生,其个体素养与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与发展。
a.教师上岗培训制度。职业教育的教师包括理论教师和实习培训师。理论教师要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教学法的培训,实习培训师要有企业生产岗位工作的经历,要进行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职业教学法的培训,并要获得培训师资格认证。校企双方共同在师资方面确保学生能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
b.学生入学测试分班制度。参加校企合作联合招生的学生,入学后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综合测试。测试内容主要是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素质和确定所学专业,测试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最终根据成绩高低进行分类。订单制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的部分专业曾经尝试过,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浙江省湖州市交通职业技术学校的物流专业的订单教学的效果却非常不错,主要原因是订单教学的背后有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岗位,这对于学生、家长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从而为学校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使物流专业能良性地发展。
②工学交替运行方面的制度
校企合作模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与交融。工学交替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与工的交叉与螺旋上升。校企合作模式要实施工学交替培养,须构建以下几个制度。
a.教学计划统一体。教学计划应在相关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与管理。实习与实践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合理的比例,也是学生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
b.工学交替联合体
学生每学期除在学校接受培训和学习外,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企业的培训中心或生产岗位进行培训,并进行交替轮换,基本达到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的比例为1:1。这样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从我校的物流专业实践的效果来看,其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深化校内外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从近几年来看,我校物流专业也在积极地建设校内外基地,努力探索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基地整体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实训、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结合我校的实际,借鉴兄弟职校的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我校也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实训、实习基地“量化”建设新理念。
(1)校内基地生产化
为有效解决校内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的状况,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按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的同时,引进企业资金、设备,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针对物流专业的实际,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仿真软件,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最终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具体做法如下:
a.引企入校。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由学校提供场地。如,我校与华龙物流合作,由华龙物流投入生产设备,引进企业的操作规范、产品流程和管理模式,华龙物流派驻有经验的生产管理人员,在学校实践教学的基地中进行现场管理,使学生可以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开展实训,缩短学生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实现基地优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效益的最大化。
b.政校企合作。合理配置地方资源,共建物流实训室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利用学校既有的资源设备、师资队伍,与政府、企业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展在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c.项目化实训。学校专业部将符合条件的校内基地改造为工作室或专业性公司,从社会上承接相关业务。同时,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分解实践教学内容,再根据工作过程、任务组合成系列实训项目,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完成项目化实践的同时,也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实训变成了经营性生产,使学生能够身处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培养了技能,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价值。
(2)校外基地教学化
校外基地教学化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实习的状况,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重点建设教学场所、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a.优化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教师可与企业骨干、一线工人等多方联合,通过多种方式,共同探讨优化实践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的难易程度,将学生各阶段的实训实习划分为模拟仿真、跟班作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类型。
b.共同开发实训课程。专业教师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一起,按照技能型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开发校外基地实训课程。
c.开展理论培训与技能考证。依托校外基地,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考证,为学生获得双证创造条件。
三、实践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物流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成为我校生源最好、最为稳定的专业。物流专业间的学科竞赛的获奖率在省市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有明显好转。
1.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1)更新了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换
通过研究,有效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角色转换,物流专业教师自身的价值也越来越得以重视和体现。教师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项目的协调者、就业的指导者、成长的帮助者,教师在时间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夯实基础、升级内存、接轨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实施,促使教师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吸取社会生活和科技的新知识,做一个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实际工作的操作技能,积累了企业、市场的经验,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了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通过夯实基础、升级内存、接轨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实施,提高了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市场、社会的经验,了解了市场对于员工的需求,实现了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
在注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以实际的工程为教学的推手,以项目为核心来引领学生学习、实践,在具备市场特征的生产中训练技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专业的荣誉感也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沟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评估、承担风险的能力等日后生存并发展的就业创业能力也得以提升。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流出版社,1995.
[2]王加林.物流系统工程.中国物流出版社,1987.
[3]刘华.现代物流管理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秦明森.实用物流技术.中国物资出版社,1991.
[5]孟建华.现代物流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王自勤.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