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声中感悟大美语文
——试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多元优化
2015-08-15孟妍
孟妍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繁荣校区>)
在读书声中感悟大美语文
——试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多元优化
孟妍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繁荣校区>)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作用不言而喻。结合教学经验,主要以朗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给予朗读时间,细品本文语言、增强朗读技巧,培养学生语感等方面内容,积极思考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多元优化途径。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途径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围绕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而展开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读教学,不断丰富朗读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的需要,创设适当、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朗读氛围,借助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且带领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感氛围之中,通过朗读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动态的画面,实现情景交融的目的。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安排学生充当父亲、儿子、警察、消防队长、群众等不同的角色,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白之处可以由全班学生齐读。教师如若这样安排,必定能促使学生充满兴趣,都非常用心地朗读,充分发挥对每个人物的理解:父亲的焦急,儿子听到爸爸声音时的激动等等。朗读教学情境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给予朗读时间,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促使学生真正走近文本,仔细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朗读中感受文学之美。如果教师一味地忽视学生,主导语文课堂,那么自然达不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自觉担当起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在学生面临朗读困境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在课堂上我像讲故事那样对整篇课文进行泛读,接着我让学生去读,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当我总结狐狸、小兔子、小松鼠和小猴子的性格特点时,学生在狡猾性格特点上还总结出了狐狸“贪吃”“自私”等性格,这是学生读课文自己体会到的。而对于“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这个问题,学生竟然读出了“自己吃不到也不让别人吃”这样的理解。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通过朗读的方式是可以读懂课文的,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三、细品文本语言,增强朗读技巧
朗读是学生获取课本信息、鉴赏文学艺术魅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朗读品位语言的本领并不是很容易掌握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位与赏析词句段,体会感情,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才能够获取。(1)选取具有浓烈感情的句段。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语段能够体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朗读这样的句段,仔细揣摩分析,从而深入挖掘句段的情感。(2)选取具有深刻含义的句段。课文中有一些句子和段落是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其中蕴含着很多情感与思想因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感悟、思考和探讨。(3)选取精彩的描写句段。小学课文大多语言生动,运用一些容易理解的比喻、排比与夸张等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极尽描写之能事的句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四、借助有效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对于那些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枯燥的。那么如何以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便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范读、听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深刻的感悟,训练语感。如,在教学《动物过冬》时,教师可用优美、舒缓的音乐作为朗读背景,再配上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聆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感受节奏、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恰当运用的艺术效果,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当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习惯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从朗读中感受到小动物说话时的各种语气,体会小动物的活泼可爱,从而激发出学生热爱与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朗读教学,将整个教学置于朗读的背景下,不断更新朗读教学理念,探索新颖多样的朗读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增强感染力,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
李静.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都市家教,201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