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文互现 雅俗共赏 相得益彰

2015-08-15邵萍利王书文

新课程 2015年8期
关键词:古人文言文学生

邵萍利 王书文

(1.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中;2.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

学习古文,也就是文言文,是我们学习并传承古代优秀语言文化的方式之一,可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却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正如学生所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但不学,一则过不了老师的教学关,二则过不了高考关,最主要的是过不了一个炎黄子孙对文化的传承关。其实文言文我们是应该学,应该好好地学,因为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对文明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交际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呢?那就是翻译。“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原则翻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而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机结合的过程。

一、通过翻译文言文,可以提高逻辑思辨能力

中国古代优秀大家的文章,无不以其严谨的思辨结构在浩瀚的文库中独领风骚,让听者无从分辨,让读者心领折服,让学者模仿追捧。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作者先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让后主刘禅对自己既然继承了帝位,就要身兼重担有了明确的认识;接着又说内外大臣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后主推卸责任堵了后路,最后才提出了作为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即“亲贤臣,远小人”“兼听,而非偏听”。诸葛亮可谓是善谏,抓住后主的心理,层层剥茧,让他逃无可逃、避无所避。学生在认真翻译的基础上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处理与人交往中的诸多问题,学会怎样去劝说别人,即通过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对方的心理进行突破。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一篇思维相当严密的文章,烛之武抓住秦伯趋利的心理,以利诱之,以利导之,以利胜之,最终不仅解决了郑国的亡国之危,也暂时为郑国找到了庇护伞——秦国。像这样逻辑严密、结构严谨的文言文是学生平时交际用语的范例,更是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模板。通过翻译,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二、通过翻译文言文,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优秀的文言文,都承担着“文以载道”的重任,“道”是指作者的感情、理趣、追求等。翻译可使我们深入文中,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透彻理解人物的形象,深刻理解作者寄予文中的道理。一旦深入理解并翻译了,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就可能变成我们自己情感库中的一部分,使我们不至于在写作时心中戚戚,笔下无物。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可以深刻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发现作者淡泊名利、鄙弃世俗的情怀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产生了共鸣;更发现古人恬淡的人生志趣,对于如今浮躁的时代、缺乏郑重之心的学生是多么要紧;或者我们为阐明某种道理,需要材料佐证,那么以前因深入理解并翻译的储存在记忆仓库中的文章,此时就成了我们说理的有力依据。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虚怀若谷、顾全大局、忠于国家最终击败了秦国,为赵国赢得了尊严一事可以用来证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苏武传》一文中,苏武为了民族大义,不惜饮毛茹血,忍受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可以用来说明“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做不到的事”的道理。文言文翻译并不是为了复活尘封的记忆,而是为了学以致用——用来指导学习,用来辨识事理,用来提升品格。

三、通过翻译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就像饭菜少放了盐,则变得寡淡乏味。古人写文章大多都惜字如金,力求以最简洁而通俗的文字表现最准确、最丰富的感情,这样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学习古人以一字之妙尽显情感之褒贬的智慧,学习古人于只言片语中化刀光剑影于无形的高超,学习古人不着痕迹即可让对方心领神会的精彩。例如,学习《寡人之与国也》一文时,不得不为孟子“请君入彀”的谈话艺术折服;学习《邹岂讽齐王纳谏》一文,不得不为邹岂循序渐进的进谏风格拍案;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又会为触龙的现身说法鼓掌。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可谓是妙语连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贴切地说明了积少成多的道理,更有力地证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翻译,则对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会有很大帮助。

四、通过翻译文言文,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

文言文包含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通过品味感悟及翻译,可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涵养,提高生活品位,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让学生理解并翻译全文,那么学生会对“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认识会更深刻,更易于明白人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以付出为前提的。其实这也是对现今部分学生状态的警示,安逸的环境不会彰显人格的光辉,没有付出的花朵终是昙花一现,只有历经风雨的洗涤、时间的沉淀,才能让人性的光辉大放异彩。再如,学习《过秦论》一文,通过翻译最后一段,“倒行逆施终不得善终”的观点就可能深入学生心底,学生就会明白无论为国为政,还是做人处世,唯有遵守公众的道德准则,才不会让自己身处险境,甚至“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文言文的翻译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让我们的思想在与美文的碰撞中产生异样的光环。

总之,文言文翻译,不是为了将“之乎者也”一堆拗口的词语用现代汉语的意思表达出来,说浅了、说窄了是为了考试时那10分的翻译题,进而增加我们考中的几率。说深了、说广了是为了在学习、生活中更优美、更准确地运用词语,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素养和品味。

猜你喜欢

古人文言文学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会背与会默写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