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中学音乐学习评价中的探索
2015-08-15郑向红
郑向红
(浙江省浦江县第三中学)
从我县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音乐新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状况并不乐观,学习的热情、自信心、参与度等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滞后,它不能给新课程教学改革以长远、有效的支持。传统的音乐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且大多是纸笔测验,或偏面抽取音乐学习的某一点(如唱歌)进行统一量化评价,致使音乐学习评价很片面、很不合理。
音乐表现性评价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表现性任务的多样性。在中学音乐教学情境中,笔者确定了四种较典型的表现性评价方式:口头表述型、调查探究型、即兴创造表演型、综合表演任务型。围绕这四种评价方式进行案例的探究与分析。
一、口头表述型评价
口头表述型评价通常用来判断个别学生对某一音乐知识的概念理解、音乐作品情感的把握以及思维技能的掌握情况。这些任务通常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大多数口头表述型评价任务是从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切点开始的,具体到中学音乐教育,这个切点可以是一首歌曲或乐曲、一个问题、一幅画等,接下来学生要明确需要完成的音乐任务。例如,在让学生欣赏一个音乐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时(听前不告诉学生标题,不做简介),要求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产生各自个性化的理解。回答可以是简短的书面形式的答案,也可以是一幅素描或一段舞蹈等。
案例:你看到或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音画作品,先请大家认真地听,然后把自己想到或看到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如口述、绘画、动作表现等)表达出来。(老师播放肖邦的《C 小调练习曲》,听前不告诉学生标题,不做简介),要求他们通过合理想象,各自形成一个个性化的答案。
生A:像一个大瀑布,一泻百丈、势不可挡,还有几只鸟在飞翔。
师:嗯,很有创意,与音乐情景相融。
生B:用漫画绘了一棵坚强的小树,小树在汹涌的洪水中坚强地摇曳。
“这伢么事都好,可惜就是这双眼睛……这叫我么时候能够放心地走啊……”夏奶奶总是在背地里偷偷地叹气,好像忘了他还有一双腰缠万贯的父母。
师:主题鲜明,吻合乐意。好!把音乐译成了图画,有思想有才气。
生C:像一堆石头滚落下山,让人紧张。
师:你的理解与音乐形象距离稍微远了点,但你能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勇气可嘉!
表现性评价操作:A、B 两位学生的回答很精彩,音乐形象把握得很好,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予加分、奖励。而C 生的理解显然与音乐的情感色彩不符,但为了不影响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老师的评价可婉转,并且要善于捕捉、肯定学生积极的一面,予以表扬。
二、调查探究型评价
调查探究型评价通常用来判断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情况。一般是让一位或几位学生在课外查找并讨论学习音乐知识,写成书面小论文或做成PPT 幻灯片,在音乐课堂上交流、展示,完成老师布置的音乐学习任务。
这种评价,教师事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可以是一个音乐流派、一个音乐家、一首歌曲或乐曲等等,接下来是学生对音乐任务的学习、探究,通常需要学生用较多的时间来准备。以下是评价的操作案例:
案例:《舒伯特与艺术歌曲》。
在下课前,老师向学生预告了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舒伯特及他的艺术歌曲。请每一位同学课外挤点时间,去探究学习一下,做成艺术简介短文或PPT 幻灯片,把每个小组的成果派代表在课堂里交流、展示,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上交“合作探究活动登记表”。
表现性评价操作:同学们的探究活动很有成果,超出了老师的预期,内容讲得很全面、很精彩,对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考察得很准确!有的小组分工明确、各扬其长,每个组员都参与了探究活动,学习效果很不错,有点小教授的风范了。也有小组的组员没有为组里出过力,做过事,探究学习由一人包办,这样不好。但为了不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老师的评价要婉转些,不要点他们的姓名,要给他们改进、努力的机会。
三、即兴创造表演型评价
即兴创造表演评价通常是用来判断学生对音乐课堂即兴表演的学习态度、合作、表演等能力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几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指定的音乐或歌曲进行临时性的角色创造,并到课堂上来交流、展示,完成教师布置的音乐学习任务。以下是评价的操作案例:
案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音画欣赏的表现创造。
师:第一轮比赛,同学们不仅要听出自己小组的音画音乐,还要根据音画来进行即兴表演,把画面表现出来给大家看。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
师:根据学生意愿,把学生分成《牛车》组、《两个犹太人》组、《基辅大门》组、《漫步》组。分组讨论自己小组的表演形式及表演的安排,教师巡回指导。
生: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就连调皮鬼、音乐后进生都参加到节目的探讨、表演中来了。虽然这些人演得不那么好,但他们确实尽力地在排练了,教师可额外给他们加勇气分、进步分,让他们也能像优等生一样有热烈的掌声,让他们树立自信。
表现性评价操作:对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那些草根式的表演,老师不但不给学生泼冷水,反而给学生很多的鼓励,对几组稍微出彩的学习小组,老师予以“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等奖励,同时还进行了穆索尔斯基音乐欣赏“知音奖”的评比,并且在课堂表现随堂记录卡上进行登记加分……这些评价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学生很投入,参与度很高,教学评价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四、综合表演任务型评价
它通常呈现给学生一个具体真实的表演任务,要求学生做出一个计划,包括成员的分工、排练地点、时间等。
综合表演任务型评价是用来评价一个音乐节目的编排和音乐技能的应用等较广泛的能力的。与调查探究型评价相同的是,综合表演任务型评价也常常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方式来合作、实践。但是它的设计不仅仅是用来揭示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揭示学生应用、表现音乐知识的能力。因此,这些评价的实施,学生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来准备。
表演任务在课堂展示时,教师对小组学生的评价可以从观察、学生的表演得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面来考察,或者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使用。这种评价注重学生参与,主要记录学生课前、课间的合作能力,课堂即兴的创造表演能力等,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案例:
案例:综合表演任务型评价——“班级期末音乐会”
老师提早两个星期布置表演任务:期末音乐考查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具体操作措施:(1)节目形式、内容自选,吹拉弹唱、舞蹈、小音乐剧等均可。(2)节目人员自由组合,一般不超过5 人。(3)节目敲定后到文艺委员处填写节目单。(4)确定主持人和4 位学生评委,成绩由师生评委小组根据表演者各自的表现给予综合评定,评价以鼓励为主,注重参与,参与就算成功。
表现性评价操作:“期末音乐会”学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音乐专业教育,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要用甄别选拔的眼光,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习过程,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模式,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对音乐优等生用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对音乐学困生用鼓励的眼光来评价,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加分、鼓励,这样的评价消除了学生表演的胆怯和自卑心理,不但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老师评价一言堂的旧习,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特点,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朱则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