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环境下英语词汇学的教学模式

2015-08-15邓庆环潘立新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篇模态语境

邓庆环 ,潘立新

(1.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2.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英语词汇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有效地组织、划分、贮存、和使用英语词汇的基本方法。由于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已经从不同的方面接触了词汇知识,他们对于词汇学中的许多现象并不陌生。这固然是教学中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相对更少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难度就会加大,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

迄今为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使多模态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特征。但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多模态手段对于英语课程教学的真正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将探讨如何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出英语词汇学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一、多模态语篇理论和多元识读能力

多模态在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术语,强调人们在表意过程中充分运用不同的符号手段,如文字、颜色、图像、形象和图表等。语言研究将多模态视为表意资源,是具有语义潜势的系统。对于表意资源的选择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Kress & Van Leeuwen 提出,图像和语言一样也同时实现不同的种类的意义。图像构建的不但是物质现实的表征,而且也是社会现实的人际交互。他们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表意资源的元功能组织提出了视觉语法,包括了表征、人际、组织三个元功能。在再现功能上,多模态不但能反映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能弥补简单的语言现象所无法涵盖的文化内容;在互动功能上,多模态能帮助读者准确地了解文字意义,并将读者引入更直观的语境中;在构图功能上,特定的符号形式能建构清晰的语篇组织方式,帮助读者将语篇看作一个连贯统一的整体[1]。

由于多模态语篇已经成了当前人们所接触到的语篇的主流形式,如何提高人们对于多模态语篇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 为此提出了“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概念[2],强调人们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3]。Gentle et al. 认为,这种能力由五个成分构成:语言成分、视觉成分、听觉成分、姿势成分、和空间成分[4]。而胡壮麟则将它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参与者在信息环境中: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查找资料的能力;批判性地管理网络材料的能力;适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建立在线队伍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采用信息工具,采用信息性的和劝诱方法的能力;发表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环境看法的能力;以及进行非语篇写作的能力[5]。这些研究一方面说明,每种模态包含了不同的现象,它能挑战使用者以前对于世界的了解和知识,提供他们想象和思考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计算机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语言和交际的解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技术条件下,语篇中的非文字符号不再只是文字的辅助表达系统,它们与文字形式一起体现语篇的整体意义,因而对于多种模态的理解能力体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多元识读能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产生设计、转换和表意的能力。当多模态语篇的使用者参与到设计、转换和理解图像或其它相关的符号时,他们就成为了交际过程的施事者[6],从而拥有了学习和运用多元读写能力的新平台。

Kress & Van Leeuwen 提出了“信息集合”(communicational ensemble) 概念说明多模态作为展示读写能力平台的功能。信息集合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交际中所使用的符号资源、模态和媒介;使用这些资源的实践活动[7]P111。交际中的符号资源集中了视觉材料、文字语篇、听觉资源等,这些符号资源相互关联,每个都在表意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因此,“集合”作为术语的一部分表示的是组织这些符号资源的方式,即,使符号资源成为一个整体的组合模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多模态成为了习得和体现多元识读技能的平台。

二、多模态手段和语言教学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这说明,语言不仅是认知现象,更是社会现象。而作为社会现象,语言学习离不开交际的过程。交际过程体现语言和语境间的关系,反映语境中的不同的目的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研究者发现,语言学习要求多种模态间的相互作用,如语言教学中文字和图形的共同使用能产生比单一文字更好的效果[8],因为文字和图像的结合能让大脑处理更多的信息[9]。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教学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多模态的环境。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尽管技术本身不会改进学习的过程,但它们能创造新的学习环境,改变师生间的交际方式和课堂规则。对于教师而言,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发展动态的课程资源,使语言教学过程体现真实的语境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风格。对于学生而言,英语教学中多模态的运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和施事者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多模态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但满足不同的感官需求,而且克服不同学习者因为学习风格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同。

多模态环境的最大特征是信息表达途径的多样性。多模态环境中,含有不同意义的不同的模态相互交织,共同建构意义。教师通过多模态组织的层次性的表意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表意手段,提供多种阅读和理解途径。这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共享和实验的过程,它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更具趣味性、有更强的交际性。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语言学习中的交际自由、合作、协商意义。除此之外,学习者可以借助不同的模态了解表意的更多的符号可能性。尽管不同的学习者有自己各自喜欢的某种学习模态,如听、说、读、或写,但更多的学习者喜欢的是多种模态的结合。多模态的教学环境由模拟图像、交际性的图表、录像和磁带材料、网络链接、多媒体课件等组成。其中,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过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课件能扩展课堂语篇,并提供跨语篇性和批判性的连接[10]。这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是难以得到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入语言世界,而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理解新技术工具带来的表征意义不同的结合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主题和体裁的语言形式。有了这种灵活性,课程中的主要概念可以以不同的模态呈现给学生,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改进他们的学习行为。

三、多模态视角下的词汇教学模式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多模态环境下的词汇学教学模式指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手段等建构一种动态的教学模式,弥补目前英语词汇学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来我们一直使用林承樟和刘世平编著的《英语词汇学引论》为教科书。教材经过四次修订,虽然在内容上较为丰富,但缺点是部分例词年代久远,而且有些章节中的例词占的比例偏大,这很容易让学生对内容失去兴趣。同时,教材内容共有九章,涉及词汇学和语言学之间、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英语词汇的意义、英语构词法、英语习语、英语搭配、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英语词典等。显然,教材编者将英语词汇发展和演变、词汇的性质、词汇的国别差异视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介绍关于现代英语词汇资源的信息、英语词汇与文体特征的关联、英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无疑是英语词汇知识中的一部分。由于教材内容侧重理论讲解,与词汇的运用关联性不强,这就产生了语境缺失。因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也是基于对这种缺失的弥补。

在为学生提供现代英语词汇资源的有关信息时,教师应该选择与时代和现实贴近的语料,将词汇学与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词汇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词汇的发展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年度流行语”为切入口,向学生介绍英语流行词和汉语流行语,帮助学生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理解词汇的产生、流行、消失的过程。同时,为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将词义的复杂关系通过小说、幽默作品、笑话等材料体现,如小说“Alice in the Wonderland”中大量的语言现象是帮助学生掌握Homonymy 等属于内容及其意义的最为恰当的例子。

弥补教材中词汇脱离语境的和缺乏真实感的弊端的方式是通过语料库向学生提供不同文体的语篇材料。作为辅助性的阅读材料,大量阅读语篇能帮助学生了解词汇运用和语境之间的关联,使学生领悟到词汇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多模态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确立

多模态环境下的英语词汇学教学意味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建构一种交互性强的教学模式。目前环境下,计算机是构建这种教学模式的途径。但是,从传统的教学手段改变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对于学习方式有影响。当学习者面对屏幕,关注屏幕上的信息时,交际不但产生在个人和屏幕之间。而且学生的行为体现了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多媒体和网络设备、学习者与课堂文化环境中的规则之间相互交汇的复杂结果。

多模态环境下的英语词汇学教学模式将外语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和多模态手段结合起来,强调师生双方在课堂交际活动中的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词汇学中的理论知识是理解学科性质的基础,因而是教学的重点。尽管现在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理论的讲解还需要教师发挥主要作用。只是在多模态环境中,教师要“将学习视为设计和选择表征的过程”[11]P258,这在本质上重新聚焦了学习者的作用。通过在流行文化中选择表演者、场景和环境等视觉例子,教师将知识点设计为不同的模态的方式表征,课堂中建立起了理论、词汇、语篇、语境间的关联,在教会学生理解新技术工具带来的表征意义不同的结合方式时,教师达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的目的。如在介绍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词汇层面上的差异时,语音资源是辅助文字语篇和多媒体课件的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将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中的色彩成分、课件上的文字语篇结合起来,体会英语词汇的语音体现的地域差别。在介绍词汇的搭配特征时,教师可以在语料库中选择不同文体的语篇,如科技语类、报刊语类、商务语类等体现出的英语词汇的搭配和使用差异。当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模态协调师生间的交互过程时,课堂教学过程能成为有助于教师解释和学生理解的空间,尤其是现在的多模态生成聚焦在视觉和生动的事物之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和保持。这是课堂中使用多模态的能使意义,是以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也是多模态环境下词汇学教学安排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多模态手段在教学中所产生的真正的效果既有赖于技术本身,也要依赖课堂语境和使用者间的复杂的交互行为。当教师将知识从书本移到多模态手段时,师生之间就有了更多交际机会。多媒体的使用能满足不同的学习风格的需要。由于学习者在与自身学习风格相符的环境中能学得更加舒适[12],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将受学生喜欢的模态特征结合到多媒体课件中,如图像、图片形象、动画等,激活学生的知识结构,获得有助于他们理解和组织信息的方式,有助于学习者以多种角度进入词汇世界,提高学习效果。

多模态不仅是使用语篇和语境中不同的模态实现学习的目的,也是实现交际和创造性的催化剂。一旦将多模态结合到学习过程中,随后的结果是推进了跨越不同空间的学习。当学生被给予多种交际和表达理解的模态时,这些模态反过来创造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技能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方式应该提供与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模式,促进学习者的思考和行为,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每周一词”是一个让学生介绍词汇的渊源的课堂活动方式;“填词竞赛”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类似的方式能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词汇知识,为其它相关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多模态环境下的词汇学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是词汇理论知识的再语境化问题。通过把多种模态方式融入到词汇的教学中,再语境化让师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建构者。在多模态的使用中,交际性的强弱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交际性强的多模态教学方式易于激活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回忆已经掌握的相关的知识,因而学习效果更好。

四、结论

语境是学生掌握词汇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作为一个学科,词汇学的教学往往很大层度上只重视理论的解释,而忽略了词汇学在其中的作用。多模态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在词汇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模态弥补语境的缺失成为可能。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遍性,本文提出的多模态环境中的词汇学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帮助教师建立更开放的、参与性更强的教学关系。同时,在课堂授课方式和师生互动方面,由于学生基础和素质的差异,更由于教师授课习惯的差异,教师可以选择更为多样性的方法。这也是多模态环境下英语词汇学教学模式的灵活之处。总之,多模态环境下词汇学的教学就是需要教师通过现代技术创造多模态环境,创造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的方式,在词汇学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有效的学习氛围。

[1]Kress, G., &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London: Routledge. 1996.

[2]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 (66).60-92.

[3]Williamson, B. “What Are multimodality, Multisemiotics and Multiliteracies?—A Brief Guide to Some Jargon,”NESTA Futurelab [EB/OL]. http: //www. Futurelab,org.uk/viewpoint/art49.htm. 2005.

[4] Gentle, F., M. Knight & M. Corrigan. Multiliteracies and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Ensuring Information Access in the Classroom for Students with Vision Impairment [EB/OL]. www. Ridbe. Org. au. 2006.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1): 1-10.

[6] Kress, G. Multimodality: Challenges to Thinking about Language [J]. TESOL Quarterly 2000,34 (2): 337-340.

[7] 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 Arnold,2001.

[8] Mayer, R. E. Principle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Based on Social Cues: Personalization, Voice, and Image Principles.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9] Sweller, J.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C].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0] Walker, N., Bean, T., & Dillard, B. When Textbooks Fall Short: New Ways, New Texts, New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 [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2010.

[11]Jewitt, C. Multimodality and Literacy in School Classroom[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8, 32 (1): 241-267.

[12] Sankey, M. D. A Neomillennial Learning Approach: Helping Non-traditional Learners Studying at a Distance [J].IJEDICT, 2006, 2 (4): 82-99.

猜你喜欢

语篇模态语境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