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效课堂教学的碎思
2015-08-15张仁秀
张仁秀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长征小学)
目前中小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学的效率很低下的问题。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症结在于课堂教学不能关注“人”,不能激活“人”,不能开发“人”,而是视“人”如机器,以强迫和命令为主,不能相机引导,使“人”缺乏自觉性、激情、进取心。结果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成就感,导致低效教学。怎样实施高效教学呢?
一、要正确理解“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高效课堂教学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1)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2)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3)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全国课改专家李炳亭指出:“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高效课堂是从儿童出发,“认识”儿童,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追求“四维目标”,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高效课堂的关键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要找到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或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我认为,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要重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高效的课堂导语,高效的自主学习,高效的教师引导,高效的作业设置。
1.高效的课堂导语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电影的“序幕”,演讲的“开场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对人的“注意规律”研究表明: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更能清晰、完整、迅速地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因此,高效的导入,不仅能“未成曲调先有情”,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高效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学习、交流,获得新知识。要求教师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的情境与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觉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调动已有的知识储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这样,学生的参与度高了,积极性强了,锻炼的机会多了,学习效果将会更好。
3.高效的教师引导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说明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尤其学习方法的科学引导。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教师要以凝练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用先进教学手段,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用灵活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4.高效的作业设置
作业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优化作业设计,要突出“味”“层”“时”三个字。(1)作业要有“味”,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思考味。(2)作业要有“层”,要有一定的层次,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做到因人而异,各有训练。(3)作业要有“时”。这个“时”即是时间,也是时机。作业要少,要抢在学生遗忘之前去做,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设计练习作业。
三、要努力寻找“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改进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者必须树立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正确的评价目的,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处理好评价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关系。目前的评价主要是以分等、奖惩为主,强调甄别和选拔,这种评价有很多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认为,我们的评价要向这四个方面努力,追求多元评价方式。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应是课改的一种追求,是教师奋斗的一个目标。只有注重高效教学,巧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和组合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杨海波.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构建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