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2015-08-15张凤梅
张凤梅
(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城中心学校)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几种对话形式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并在多种对话过程中学得与习得言语,积累内化,直至运用言语。这就明确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是所有对话的根本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走进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架起一座“ 桥梁”,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与作者对话
师本对话,是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是整个阅读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也是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铺垫和基础。教师与文本对话时自身要对文本有深入的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 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状况, 把握其写作的动机,研究其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这是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是联系课程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只有读懂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准文本中值得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文本的创新点,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作者对话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并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品味和对比法朗读文本,可以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展现学生对文本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首先要唤起他们对文本的兴趣。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 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 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在教学《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 大雪纷飞的场景”,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专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发出“ 哇!”“ 呀!”的惊叹声,他们分明是被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了。 我绘声绘色地说:“ 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到老师的这番话,顿时小手如林般地举起。 有的说:“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的世界。 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 ”有的说:“ 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 ”有的说:“ 太奇妙了!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全进入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学生就这样在情境中,在谈自己的感受中走进文本。
三、质疑问难,激起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笛卡儿说过:“ 怀疑一切,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 ”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 于何处质疑”和“ 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我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 于何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实质。
四、丰富想象,点燃对文本的热情
奇妙的想象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 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象的热情,体会想象的魅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留出学生读书与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还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如,教学《 乌鸦喝水》时,我首先以第一自然段为引导,使学生了解到“ 乌鸦喝不到水”这一情况,然后让他们围绕课题,大胆猜想事情最后的结果。并继续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 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了记忆的仓库, 激发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凭借这些“ 背景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想象。运用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的学既自动又互动,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动,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