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的“农业化”班级管理
2015-08-15孙云云
孙云云
(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赏识教育的理念如是说。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应该向农民学习,作为老师教育学生又何尝不能借鉴农民种庄稼的宝贵经验呢。每每想到这不由暗自庆幸,因为作为一个从教十五载且是农民出身的教师,我的教育生活中融入了许多“农民式”的元素。农村的成长经历,让我不光懂得“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也让我充分体会到农民选择在“日当午”时锄禾的智慧。农村再熟悉不过的“犁地、插秧、田间管理”的水稻种植过程给予我从事的教育管理诸多启示。
一、“犁地”的方式给予“拖地”的启示
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或许没有亲眼目睹犁地的过程。传统的牛犁地也好,后来的机械化犁地也好,这些犁地方式都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实践出真知。不熟悉犁地步骤的人或许以为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至右”按部就班一道一道犁过去,殊不知如果按照这样操作由于急转弯太多导致太耗时就大大降低了犁地的效率,所以犁地的过程绝不是按部就班从左至右,而是选择从一侧开始再犁至地块中间然后按近似椭圆形轨道进行,这样不论是牛拉犁还是机器耕作都能非常顺畅的转弯,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犁地的效率。受犁地的启示,我在安排学生打扫卫生拖地时就用上了这一招,特别是在拖走廊和大厅时,地块较大更利于这一操作的实施。这样拖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避免重复拖地,也避免了前边拖了后面又被脚踩的麻烦。总面积没有增减,工作时间缩短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这种方式拖地不仅让学生拖得很干净,也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习得了别样的拖地方法,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二、插秧的“打趟子”给予“排列座位”的启示
当秧苗达到一定的秧龄就该移栽到大的田块了。传统的插秧是采取手工作业方式,由于田块较大,要想把秧苗均匀插在水稻田里必须保持一定的株距行距,要基本达到等距离排列还得借助插秧的专业工具——俗话叫“绳筋”。通常是这样操作的:两端各用一根木棍固定好列宽,用比较长的绳子两端拴在短的木桩上,先把绳筋拉直然后用木桩插进水田的两端,两点(两个木桩)之间确定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绳筋先插上一趟秧苗,这就是所谓的“打趟子”。一般大趟子的宽度应该是一个人左右手能把持过来的距离,在这样的“趟子”里面等距离插上几株秧苗就很容易了。受此启发,在我带领值日生在教室排座位的时候用上了这一招。由于我们班学生的书比较多,不到50平方米的教室里摆上七十几张单人课桌已经满满当当的了,倘若只让学生用肉眼去喵线把座位摆放整齐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起初也想过用地上的砖缝、墙壁上的瓷砖作为每排座位的固定位置,但是由于受教室固有的结构限制(不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再加上教师讲台的影响要使座位都对齐太难了。突发灵感,秧田式座位何不采取秧田式的管理办法:我让值日生准备的一条“绳筋”,放学后让几个学生在教室前后、左右分别找好点拉直绳筋,再让另一值日生先确定一列或一行座位作为标准,如此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把教室座位排列的非常整齐。如此操作每次也让我们班的“常规管理”得分在所有班级中崭露头角,因此分管领导也在教师会上表扬了我的这一“土方法”,我的心里还美滋滋的呢,其实,这还不是农村的“土办法”赐予我班级管理上灵感嘛。“打趟子”就是定“准绳”,标准在手,管理不愁,有了规范执行起来就方便多了。
三、“田间管理”给予“教学管理”的启示
秧苗插好并不意味着等待丰收。由于在秧苗的成长过程中除了需要阳光、水分必备的物质依赖条件以外还需要农民的精心培育,倘若田间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不能及时除草、除虫、除病害,那秧苗很难抵挡得了它们的侵害。勤劳的农民会定期施肥、除草、喷药,让秧苗健康成长直至丰收。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农民种植庄稼的这种理念真的难能可贵呀!我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有我的“责任田”,我的几十个学生就组成我的“试验田”。课堂教学是我播撒知识种子的最佳时机,扎实、高效的课堂容易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种播好了,正如农民的“田间管理”一样我也必须做好我的“课后管理”,从教十五年来我觉得“课后的作业批改”是和“田间管理”最相似的一个环节。从批改作业中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采取个性化辅导方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可以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有的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有的是思维能力达不到,有的是书写习惯不好导致错误,有的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较差……帮助学生订正、纠错的过程不正是农民除草、除病虫害的真实写照吗?要想取得教学成绩的大丰收,这一过程管理尤为重要。你课上得再精彩,没有课下的常态管理也很难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所以我认为作业批改是了解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时批改作业找到相应的对策正恰如“锄禾日当午”之效。得益“田间管理”的启示我也多次在教学成绩上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我也像农民一样品尝收获后的滋味。
一株秧苗能结出沉甸甸的稻穗,这一培植过程给予我班级常规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上若干启示。或许缘于骨子里是农民的本质,但是我不觉得这种管理方式应用于教育管理有多“土”,反而觉得能更好地让我在管理者的岗位上能“扬眉吐气”。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不能割裂两者的紧密联系,我们要做个有心的教育人,管理好自己的“责任田”,去收获更多属于自己的教育成果。是的,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正确,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科学做事才能把事做巧。只有在认真、用心的基础上科学管理,我们才能尝到“皆辛苦”后的“盘中餐”。
靳丽华.班级管理的生态化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