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家园互动中建立幼儿关爱情感的案例研究
2015-08-15吴依然
吴依然
(上海市宛南实验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关爱情感是主动对周围的人及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关心爱护的情感及心理活动。小班入园新生长期在这样一种“被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不会如何主动去关爱身边的人。相反,小班幼儿对“属于自己的东西”却表现得极为在乎。由此可见,小班幼儿从对自己“所属品”的“在乎”中是可以延伸出一种对身边物、人的关爱情感的。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
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的,他们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通过家园栏、博客、微信群、成长档案、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幼儿的认知经验反馈等多种途径,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参与每个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状况,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持家长关注的持续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有利于关爱情感的萌发。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通过与幼儿的个别访谈,谈谈自己养殖的动、植物、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每天不同的变化以及对同伴的关注情况进行调查。
2.调查法
对幼儿在“关爱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收集,包括照片、视频、家长的心得体会等,整理、分析了解幼儿在关心植物的同时伴随的交往行为,礼貌用语、分享等关爱情感。
3.观察法
观察幼儿在活动《宝贝的秘密花园》中关爱植物的情况,关注动、植物的变化,在游戏情节中如何表达自己对动、植物的关爱情感,以及伴随的语言、动作与同伴进行交往的情况。
二、活动的开展及幼儿行为分析
(一)多途径互动方式的案例研究
活动方案《宝贝的秘密花园》中的有效互动。
活动小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原有的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幼儿观察和实验验证。
两个月“宝贝的秘密花园”活动中,幼儿和老师共同创设花园环境、开展宝贝讲台、形成饲养经验等。“秘密花园”渐渐成了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和同伴们最爱去的一个小角落。
案例小结:在《秘密花园》这样一个简单的饲养活动中,提供了家长参与互动的途径与机会,唤醒了更多家长的参与意识,挖掘不同家长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优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家园互动。
班级80%的幼儿和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参与到制作DIY花盆的活动中来。100%的幼儿能和家长一起商量认领自己的动、植物,并为它们起名字。80%的幼儿能主动或在老师的提醒下主动关心自己认领的动、植物,观察它的明显变化。80%的幼儿愿意在“宝贝讲台”向同伴简单介绍自己的动、植物的生长情况。30%的家长会经常主动关心“秘密花园”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并给予老师建议和意见。由此可见,有效的互动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知欲及关爱情感。
(二)常活动中关爱情感建立的案例
1.和豆宝宝打招呼
老师、孩子和家长们一起精心制作“豆宝宝”的“家”,营造出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小花园环境。由于孩子们全程参与了环境的创设,“花园”里的每一个花盆都是DIY制作的,每一颗豆豆都是孩子自己种下的,他们对豆宝宝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这样的环境氛围引发了他们对豆宝宝的关注,萌发了积极情感的表达,每天他们都要和豆宝宝去打招呼。
2.分享“ 麦苗”和“ 花生”
臣臣是个小心谨慎的孩子,平时不愿意给同伴玩他的玩具。臣臣的爷爷是个喜爱养植物的老人,他主动带来了家里的麦子、花生等发芽植物来园给小朋友欣赏,向大家介绍。渐渐的,臣臣受到爷爷的榜样示范,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伴们也关注起自己带来的植物,一段时间后,臣臣的“好朋友”变得多起来了。
3.主动为同伴提供“阳光位置”
两个星期过去了,妞妞的“红豆宝宝”在她的小花盆里还是毫无动静。听着同伴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我的豆宝宝发芽啦!”妞妞在一旁很着急,但又无可奈何,哈尼见状,主动提供了自己有阳光的位置给妞妞。
4.欢送即将远行的旺仔
班中的好朋友旺仔即将和爸爸去美国游学,很多孩子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向旺仔表示关心。老师通过微信群寻求家长的建议: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出自己对旺仔的关心和祝福。最后老师采纳了家长不同的意见,制定了一个“欢送旺仔”的“关爱计划”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为旺仔制作一张自画像,准备一句想对旺仔说的话,表达自己对同伴关爱的情感和祝福。
活动反馈:
这个活动得到了班级家长的认可,活动参与率达到了100%。在家长的帮助准备下,每个孩子都将这份纯真的情感换化成关爱的言语。在一个温馨的集体氛围中,幼儿通过与自然、同伴、老师、和家长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感受着来自于身边的关爱。
案例小结:
(1)设环境、真感受——积极创设美好环境,丰富关爱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幼儿应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在“秘密花园”的环境中,幼儿通过“向豆宝宝打招呼”,从而克服了向“老师打招呼”时的紧张,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真情实意的体验中形成了礼貌用语习惯和对身边事物的关爱之情。
(2)树榜样、互影响——有效利用模仿行为,萌发关爱意识
重复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臣臣将他爷爷作为自己的榜样,通过模仿他的行为举止,在交往中分享自己习得的经验。老师扮演的角色则是引导他发现同伴对他态度和评价的转变,帮助臣臣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3)会关心、乐交往——分享交流关爱行为,强化关爱情感
幼儿在关心自己的植物时,开始关注到好朋友植物的生长变化,部分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到了同伴情绪的变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关心尊重他人的目标,小班幼儿应逐步克服自我中心思维方式,在身边的人不开心时会表示同情。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对同伴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
三、结论与建议
从本学期的主要活动与日常案例的分析来看,关爱教育能推动积极情感的发展,能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自私自利到关爱同伴、友好相处、有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形成初步的社会化情感。可见,教师在活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引导、在家园合作中强化与延伸的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此外,家长也提高了对情感教育的认识,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家长相互交流讨论,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