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习惯走进外来务工孩子幼小心田
2015-08-15许双燕
许双燕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心幼儿园)
一、通过教师的爱,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年龄偏小,自我意识强,对教师在班上提出的一些规矩不是能很好地接受,特别是在洗手、午餐、漱口活动中,幼儿不是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于是,我就选择一些具有直接指导幼儿学习洗手、午餐、漱口内容的儿歌开展教学指导。如洗手时,我就让幼儿边轻声念儿歌边洗:“打开龙头湿湿手,抹点香皂搓搓手,手心手背都要搓,再用清水冲冲手,冲干净,甩三下,一二三,去擦手。”洗完手回到座位,为了防止他们再次把手弄脏,可以念:“小拳小拳要握紧,小虫小虫飞不进,干干净净吃午饭。”吃饭时也会用儿歌来渗透:“左扶碗,右拿勺。饭和菜不要挑。细细嚼,慢慢咽。不挑食,乖宝宝。”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引导步骤,就能正确完成洗手、吃饭、漱口的任务。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规则意识。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良好的习惯。”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决定了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玩中学”,即游戏的学习形式是幼儿最能接受的。幼儿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养成他的习惯。在进餐教育中,通过餐前引导,帮助幼儿巩固用餐习惯,认识即将食用的食物,使幼儿在进餐前做好心理准备,幼儿在对以前不熟悉或不太爱吃的食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心里不再恐惧,能尝试着接受各种食物。针对幼儿不爱吃胡萝卜的现象,在吃胡萝卜前,以故事、儿歌等形式帮助幼儿认识萝卜,幼儿都喜爱小动物,做小白兔尝尝胡萝卜,幼儿都愿意尝试,在愉快的环境中改掉挑食的习惯。平时可以多开展一些娃娃家游戏,比如让幼儿自己当服务员为本班的幼儿服务,自己发筷、发碗,谁最先吃完就可以做服务生收拾桌子等,让幼儿在轻松玩的同时,知道如何正确进餐,在开心没有压力的氛围下,既玩到了,也学了。
三、通过表率的作用,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情绪是增加幼儿食欲的前提,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进餐的关键,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营造愉快的用餐气氛。吃饭前,教师用赞美的语气介绍饭菜的名称、营养价值和味道,促进幼儿消化腺的分泌,从而增进他们的食欲。另外,还可设计一些情境表演,如“我的小手真能干”,或故事“吃得真干净”等活动来激发幼儿吃饭的兴趣。在进餐中,及时表扬吃饭有进步的幼儿,对食欲差的幼儿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进餐的情绪,打消厌食心理。挑食、偏食是幼儿常见和问题,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平衡。我们采取由少到多逐步训练的方法,并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让幼儿懂得一些营养知识,从而愿意品尝各种不同的食物。
四、利用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园进餐时,教师有时不能顾及到每个幼儿,设计进餐表时可请家长配合,关注幼儿在家中的进餐情况,同时指导家长不要过分训斥幼儿,或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而一定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点点进步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满足幼儿的愿望,激发幼儿的动力。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进餐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幼儿的进餐状况,调整教育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家里,家长必须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自己不吃什么,什么菜不好吃等等。做菜时要注意烹调技巧,尽量让饭菜可口美味,并积极启发孩子对各种食物的兴趣。不可娇惯孩子,不能一见孩子不爱吃什么,以后就不再做什么。不要和客人说自己的孩子不爱吃什么,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挑食是理所当然的事。家长在孩子面前也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时不大声说话,不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自己更不能挑食、剩菜剩饭。尽可能不给孩子吃零食,这一点是当今孩子最难做到的,也是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最大客星。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时代,我们应学会用“放松”的智慧让外来务工孩子自己做主,自我发展,形成自律、勤劳的能力。我们说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就必须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样孩子的身心得以发展,健康才能得以保障,祖国的“花朵”才会开得更加灿烂。
陈霞.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02).